【熱點概述】
在剛剛逝去的2014年,官場中的辭官現象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湖南益陽政協副主席陳延武,年過半百,淡然告退,抖落一身“副廳級”光環,當起了“陳老中醫”。;北京市昌平區原區委書記關成華,重返大學校園,潛心讀書、觀察、思考;浙江省平陽縣原副縣長周慧在辭職感言中說:“這一刻,仿佛云淡風輕。”;四川古藺縣石寶鎮原副鎮長趙光華,吐槽工資僅夠給孩子買奶粉、尿布,工作6年還靠父母接濟,毅然辭官;廣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處原處長陳偉才,告別戰斗20年的公安崗位,辭官改任珠海格力電器副總裁……現如今的辭官現象的頻繁發生,多少還是引起了人們對于“官念”變化的思考。
【專家點評】
這兩年,干部辭官已不新鮮。官,本是一種社會職業,同醫生、教師、清潔工等行業一樣,都是基于社會的需要而存在。然而在人們心中,辭官遠比辭職更能“撩動心弦”,讓人有所觸動。透過辭官現象,不難看出我國政治生態、社會發展的深層變化。
辭官者之所以有此勇氣放棄“皇糧”,一方面,與我國改革深化、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緊密相連。回顧歷史,政治體制內的人曾三次集中“溢出”。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一批公務員趕潮下海;第二次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民營企業政治地位提高,大量公務員再度辭“官”;第三次是2000年前后,政府機構改革精減人員,不少領導干部辭職。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人才雙向流動奠定了更堅實的社會基礎。這也引導公眾更深層次上理解并做到以平常心看待“官”與其他職業間的多元性選擇。
另一方面,辭官者的動機千差萬別,但不能說完全與“為官不易”無關。十八大以來,從嚴治吏、反腐倡廉成為國家的常態化工作。黨中央八項規定的嚴格落實,效果也是擲地有聲,從“老虎”到“蒼蠅”一起打,讓當權者意識到“為官”肩負的重大責任,不能“任性”,更不敢****。在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大環境下,過去那些認為當官旱澇保收甚至油水十足的人,如今再也不敢輕易觸碰國家的“底線”,甚至覺得“官”做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擔心自己一不六神落得悲慘下場。甚至有些人認為如今的領導干部屬于“高風險低收入”的“弱勢群體”,在國家大興“清廉者上****者誅”的背景下,千軍萬馬奔仕途的熱潮有所降溫也在情理之中。
去職者漸行漸遠,在職者應忠于職守。“官”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并無好壞可言,但如何為官,卻具備好壞之分。為官一任,不能因制度嚴了就“在崗不在狀態”。更不能抱有“會干不如會看”,見風使舵,選擇性辦事的心態;或會辦不如會推,推諉扯皮,不辦事、少辦事;或善為不如善拖,拖延應付,馬虎辦事;或善管不如善轉,尸位素餐,吃公家飯,干自家活。這種不利于民的“為官態度”,不僅違背公職人員“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也蔑視了作為公職人員的職業操守。所以,可以選擇“辭官”,但“在位者”就必須時刻謹記身份,牢記使命,做到在其位謀其政,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切不可忘乎所以,在“官”的道路上自取滅亡。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建立通暢的交流渠道,讓官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事制度至關重要。所以,國家要不斷完善領導干部的人事任用制度,讓官員們人盡其才,各盡所長,促進國家體制人員的有序流動。到那時,辭官現象也就會像各行各業一樣,有進有出方為正常,也不會再引發人們對此的揣測。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