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還有“大考”。如何避免高分落榜,如何不讓分數“浪費”,每年高考志愿填報之時,這些問題都讓眾多考生和家長糾結不已。今年我國全面實行平行志愿錄取投檔,一些地區的錄取方式出現變化,這讓許多考生和家長對該填報哪所大學、哪個專業更拿不準。在此情勢下,高考志愿 咨詢市場應運而生。 填報高考志愿確是技術活,它需要準確而詳實的數據支撐,需要開闊而細膩的理性剖析,也需要對自我認知的準確定位,甚至還需要借 智借力,用過來人的經驗規避陷阱,走出盲目和盲動。
一些咨詢機構善于炒作概念,比如扛起大數據的時尚招牌,煞有介事,顯得很有來頭。填報高考志愿,當然離不了數據。但是,大數據不是數據大,它不 是簡單的數據,更不是枯燥的數字,其一大內涵就在于,通過對數據的各種挖掘、分析和研判等,來掌握和滿足用戶最精當的需求。調查發現,有的機構拿大數據當 噱頭,真正進行升學指導和規劃的從業人員嚴重不足,實際上就是推銷,其服務和產品與“保分班”相似,都存在一些虛假宣傳的問題。
病急也不能亂投醫。迷信“大數據”填報和咨詢機構,會帶來新的風險。但是也應看到,廣大考生的確需要科學而權威的指導,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填報志愿中的信息不對稱、盲目隨大流等現象也提示我們,做好功課、心中有底,才能理性地作出判斷和選擇。從這個角度上說,全社會也要更重視升學規劃和升學知識培訓,通過學校及教育機構等的線上線下的講座、交流等方式,幫助考生和家長提升判別能力,提前了解志愿填報,科學規劃升學和人生發展道路,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怎么填,事關考生前途;如何錄,體現價值取向。新的志愿填報模式為考生提供了更多選擇,減少了在某個分數段考生的未錄、漏錄情況,但也容易出現 熱門學校和專業扎堆填報等問題。正如專業人士指出的,不管是順序志愿還是平行志愿,目前各地實行的都還是“一檔一投”的模式,要想真正降低考生落選風險, 還需探索“一檔多投”,增加高校和考生雙向選擇機會。目前,教育部已下發文件,鼓勵有條件的省份探索“一檔多投”錄取模式。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探索更科 學、合理的錄取方式,本身就是一道需要不斷求解的考題。破解這個難題,呼喚改革者的擔當,也呼喚全社會的理解和參與,以共同得出越來越令人滿意的答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