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省政府決定評選的“首屆吉林省專利獎”結果揭曉,我校科技中心李榮和教授申報的項目被授予“吉林省專利獎”,這是這位在教學科研戰線上奮斗數十載、77歲高齡的“科研老兵”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績,為學校贏得的新榮譽,值得全校師生學習和敬慕。
立項申報:獨具特色 強中突圍
近年來,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教育科技領域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吉林省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高度重視專利申請和保護工作,2010年至2013年,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高達33560件。面對這樣的形勢,學校相關領導及職能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與省委、省政府保護知識產權政策,充分發揮專利技術為吉林省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做貢獻的決策精神,大力支持和鼓勵全校師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科研創新活動。
2013年9月,吉林省政府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和全省經濟會議精神,充分發揮專利技術對創新型吉林建設的重要支撐作用,決定開始設立“吉林省專利獎”。同年12月,由省科技廳、省公務員局聯合面向全省開展征集首屆吉林省專利獎申報項目,第一次形式審查通過的專利項目共146項,其中包括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及我校等九所大學申報的24項發明專利。其后,所有項目根據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原創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定量評分、現場答辯,從146項參選專利項目中,共評選出50項吉林省專利獎獲獎項目,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函【2014】25號文件發布《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頒發吉林省專利獎的決定》。
在吉林省政府頒布的獲獎單位名單中,包括吉林大學和我校等五所高校。我校獲獎的發明專利名稱為“脲酶陰性、無豆腥味、可直接食用的大豆分離蛋白生產方法”,專利權人為長春大學,實施單位為通榆益發合大豆制品有限公司,發明人為李榮和。
其后,吉林省專利局在吉林省獲專利獎的項目中,按評選排名順序推薦前六名參評“中國專利獎”,我校在被推薦的單位中全省排名第三,在吉林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將與吉林大學一同參加“中國專利獎”評選。至此,李榮和教授申報的項目憑借其獨特創新的研究內容和廣泛高效的實用價值從眾多擁有強勁申報實力的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代表吉林省參評“中國專利獎”資格。
癡心科研:百折不回 歷久彌堅
多年來,李榮和教授一直在科研創新與探索的道路上披荊斬棘,艱難前行。李榮和教授是勤勞樸實的人, 1960年,他從吉林農業大學畢業后,以其敏銳的視角關注著農作物深加工領域的發展,發現大豆深加工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潛在開發價值,立即全身心投入該領域的科學研究。從此,他以科研工作者執著和鉆研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實驗室和生產第一線,埋頭搞科研。他主持研發的專利,曾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兩次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創造了省屬院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零突破的先例。
作為學校科技中心學術帶頭人,李榮和教授經常教育團隊成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效益是考驗專利的試金石。專利實施轉化、創造效益,為吉林省地方經濟發展作出實際貢獻,是提高學校綜合辦學實力與社會學術地位的重要途徑。”多年來,李榮和教授帶領學校科技開發中心的科研團隊忘我工作,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我校科研實力提高作出了實際貢獻,李榮和教授用科研創收為學校購置的房屋、土地、儀器設備等有形資產總值在1億元以上。在全省事業單位中,我校科技中心屬于人均創國有資產高額增值單位之一。
李榮和教授曾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和鼓勵。2007年被中央組織部授予“中央直接聯系高級專家”稱號;2000年李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作者”榮譽稱號;還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吉林省一、二屆省管優秀專家”、“吉林省特等勞模”、“長春市優秀黨員”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近年來,李榮和教授在我校參加全省高校重點試驗室評選,國家本科院校教學水平評估、申碩等工作中均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人格魅力:愛校敬業 清儉無私
身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退休老專家,卻始終工作在科研第一線;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生活上卻勤儉樸素,甘守清貧;三次受到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卻默默無聞從不炫耀……諸多看似矛盾的現象卻在李榮和教授身上和諧地統一起來。在日常工作中,李榮和教授既是一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優秀的黨員干部,他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切切實實維護集體和群眾利益,尤其當個人面對金錢和福利的時候,他能全心全意的以事業為重、以科研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多年前,在全省實行房改時,為了解決科技中心教師的購房需求,李榮和教授自愿從自己應得的科研成果轉化獎金中拿出100萬元,為“中心”在編在崗人員分發購房款,這一舉措解決了“中心”教師面臨的購房困難。
多年來,李榮和教授領導研發的科研項目成果在實施轉讓時,按國家政策規定:“科技成果轉讓獎勵給主要發明人的獎金應不低于轉讓費額度的50%”,但李榮和教授每次所得分配比例均不超過25%,其余部分都獎給其他相關人員或用于購置房屋、土地、儀器設備等校有資產。
李榮和教授在積極創造科研成果同時,積極培養團隊成員,他經常說:“學生的水平超過教師,才是教師優秀教學效果的最好體現”,科研中心原編制共15人,其中獲省突出貢獻專家、省拔尖人才、國務院特貼等榮譽稱號的人員7人,占編制人數的50%;在二、三級技術崗位評聘工作中,二級教授評上4人,三級教授1人,占部門總編制的30%。據統計,作為普通的基層單位,“中心”在擁有高職稱、大稱號方面,比率在全國范圍內比較也位于前列。
多年來,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并未使李榮和教授恃功傲物,蛻化變質。他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多年以前,省政府撥款批準他購買專用車輛,他囑托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按國家相關要求的最低標準購車,一定要等到某型國產轎車出廠,買廉價的“愛國車”。車輛買回后,他也一直堅持上下班不用公車接送,絕不公車私用。
在科研中作中,優秀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帶來經濟效益是必然的。多年來,李榮和教授主持研發的科技成果一直是業內“搶手資源”,他也經常與企業高層進行磋商合作,每年接待企業平均都在50家以上,但是在磋商合作的過程中,他從沒去過高檔飯店或高消費餐飲場所,始終堅持熱情周到而不流于奢華的簡樸原則,切實做到嚴于律己,清儉無私。
面對未來,李榮和教授表示,在學校領導的關懷鼓勵下,在相關部門支持配合下,會更加努力工作。他不斷勉勵自己:“盛名之下其實難符”,他幾乎天天與時間賽跑,每天早五點準時起床,開始工作,節假日從不休息,努力踐行自己在榮獲“感動校園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的承諾:“在五年內,要以長春大學的名義,再評上一項國家科技獎,在科學出版社再出版一部專著”,為學校發展建設添磚加瓦,為吉林省經濟建設作出實際貢獻。
編語:如今,李榮和教授已經退休,但這位老人在科研上卻沒有絲毫的懈怠,每天他依然以睿智的眼光關注著國際科技領域的新動態,堅守著他無比熱愛的科研事業。對此,我們有理由期待,李榮和教授這樣一位志如雄川、百折不回的“科研老兵”一定會再為學校贏得新的榮譽,帶來新的驚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