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廣泛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經驗十分豐富,但理論總結和學理深化沒能跟上,造成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科學化有所不足。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有機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廣泛開展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經驗十分豐富,但理論總結和學理深化沒能跟上,造成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科學化有所不足。
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把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作為重大項目來抓,最終形成了由李斌雄、蔣耘中等撰寫的《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引論》一書,系統深入地闡述了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基本理論。
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與政策觀。認為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是關于形勢的本質和規律以及認識形勢和駕馭形勢的基本立場、觀點、原則和方法的總和,是唯物辯證的形勢觀;馬克思主義政策觀是關于政策、政策體系的本質和政策運行過程規律的根本觀點和基本態度,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政治觀在政黨和政府政策問題上的具體化。
構建了形勢與政策教育內容的“四層次”模型。即世界觀和政治觀教育、形勢觀和政策觀教育、國內外宏觀形勢和黨的總路線總政策教育、社會生活各領域形勢與黨和政府各項具體政策教育。“四層次”關系,深入地揭示了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內涵結構。
總結了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歷史經驗。主要有:必須堅持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必須從青年學生政治觀的形成和發展變化的特點出發;必須遵循教學體系構成的基本規律;必須正確處理課程教學同社會實踐的關系。
揭示了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特點。在認知心理上,是趨同性與獨立性共生;在認識過程上,是穩定性與多變化性同在;在認識狀態上,是主動性與被動性并存。同時,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形勢與政策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
探明了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方法路徑。教育方式上,包括系統講授與專題報告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交流相結合、集中教育與日常教育相結合。教育方法上,包括理論教育法、實踐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新聞分析法、典型教育法等。教育途徑上,包括課程建設和管理,報告會制度建設,有效利用節日、紀念日等教育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運用和發展新媒體技術等。
奠定了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測評體系。包括對教育資源和條件的測評,對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測評,對教育過程和教育效果的測評,以及對教育信息系統的測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