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4年被稱為北京教育綜合改革元年,義務教育入學改革、推進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學校、取消小學統測、改進學科教學……隨著一系列大刀闊斧改革舉措的推出,一幅嶄新的北京教育地圖已呼之欲出,也為2015年北京教育的改變埋下了種種伏筆。新年伊始,本報記者從目前已發布的各種政策風向中進行整合,梳理出2015年北京教育的五大猜想。
猜想1
就近入學比例擴大
◎緣起:
2014年,教育部多次發文對義務教育入學提出規范,明確要求北京等大城市“到2015年,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
為了消除擇校熱等頑疾,北京市在2014年義務教育入學工作中推出了系列“組合拳”,在擴大區縣優質教育供給的基礎上,通過取消共建入學方式、進一步規范特長生入學、實行計劃管理、首次啟用全市統一的小學入學服務系統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等辦法。教委的統計顯示,2014年北京市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3.7%,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到76.82%。
◎預測:
就近入學是一個老話題。隨著去年北京市收緊幼升小、小升初政策,擴大就近入學比例,導致學區房價水漲船高,一度被曝出“天價”學區房。
據統計,目前全市約有200所學校列入了優質資源共享的范圍內,但學區房的矛盾依然突出。去年11月,市教委主任線聯平在回應人大[微博]代表視察提問時介紹,北京將進一步通過學校融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師資隊伍共享,以此來提高優質資源供給能力。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將進一步細化就近入學標準,根據學位供需情況提出具體要求。“不把入學和經濟掛鉤,不簡單地以有房子為標準。”
盡管北京市2015年小升初政策還未出臺,但市教委已明確表示,2015年,本市將繼續擴大就近入學比例,堅持免試就近入學,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嚴禁公辦中小學舉辦或參與民辦學校舉辦的與招生入學掛鉤的占坑班,確保小學入學和小升初招生工作公開透明。
猜想2
中考[微博]難度繼續降低
◎緣起
去年,北京市持續推進中小學減負工作,分別于4月和10月陸續發出“減負令”,要求各區縣嚴格控制作業和考試等,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為了鞏固減負成果,北京市提出新一輪教育改革將通過考試的指揮棒撬動減負。同時,通過擴大優質高中招生計劃分配給初中校比例,釋放和緩解學生初中學習的壓力。
2014年的中考新意頻現,大作文改為“二選一”,增加“圖文并茂”試題……經歷了去年中考的考生都能明顯感覺到,這幾年北京市的中考命題難度呈現下降的趨勢,試卷整體難度適中,沒有出現偏難怪題,更側重學生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考查。
教育專家認為,今后的中考命題將越來越人性化,以中考的“二選一”作文題為例,這種選做題的出現無疑給了考生一個選擇的機會,考生可以選擇自己更得心應手的題目進行作文。這也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體現,體現了中考要降低難度的趨勢。
◎預測:
中考降低難度是一個系統工程。去年,北京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嚴格限制“二次流動”,并首次擴大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比例,全市83所優質高中拿出招生計劃的30%用于名額分配,當年共有7281名考生通過名額分配進入優質高中,其中有66%的考生來自普通初中,擴大了普通初中校學生上名校的機會。
按照市教委的計劃,北京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比例將擴大到40%后,此后幾年將按照40%、50%的比例逐步擴大。今年1月4日,市教委委員李奕介紹,今年中招名額分配政策將進一步深化調整,更加向遠郊區縣和薄弱校傾斜。同時,中考命題上將降低難度,讓學生在考試的情景中學會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僵化的死記硬背。通過擴大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招生指標向遠郊區縣傾斜、降低中考難度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教育均衡和公平,緩解學生復習、考試和學習壓力。
去年底,北京市出臺義務教育學科教學改革意見,提出各科將拿出10%的課時用于校外社會實踐,這意味著考試標準也將發生相應變化。李奕透露,市教委正在制定科學實踐活動納入中考評分的細則,將對學生每學期完成的實驗數量做出規定。
猜想3
九年一貫制學校隊伍擴容
◎緣起:
2014年,北京著力打造“新教育地圖”,在新的教育規劃中,城鄉一體化發展、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成為關鍵詞。九年一貫制學校通常是指該校的小學和初中施行一體化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學生從一年級至九年級,相繼完成小學至初中教育,其間不間斷、不選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本市九年一貫制學校數量已超過了60所。
加大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建設力度,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是北京市緩解“擇校熱”的一項重要舉措。例如東城區通過優質品牌小學增設初中部和示范中學增設小學部兩種方式,積極探索中小銜接的實施路徑,3年內在每個學區都建立一所以上的九年一貫制優質品牌學校。目前豐臺區的九年或十二年一貫制的學校已經達到了40余所。
◎預測:
2014年12月24日,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代表市委常委會做工作報告時指出,本市將在鞏固解決“擇校”、“看病難”等問題成果的基礎上,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這意味著,今年還將有一批新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出現。
市教委委員李奕表示,推行九年一貫制或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并不是對口直升那么簡單,而是旨在打造人才培養鏈條的一致性。今后,北京將打造一批新型的九年一貫制和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消除不同學段間知識學習的斷裂,在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在課程設計、人才培養上進行銜接。
猜想4
高考[微博]志愿改為考后報
◎緣起:
為緩解考生志愿填報壓力,降低志愿填報風險,2014年北京高招本科一批、二批、三批志愿設置首次由“小平行志愿方式”調整為“平行志愿組方式”,即每批次第一志愿為2所平行的志愿學校,第二志愿為3所平行的志愿學校。每個志愿高校專業數由5個調整為6個,增加了一個專業設置的選擇。
據北京教育考試院高招辦主任袁槐蓮介紹,首次實行平行志愿組改革后,2014年高招本科一批一志愿滿足率達97%,比2013年提高近7個百分點。同時,高分落檔考生明顯減少,650分以上的高分落檔考生共計20余人,其中文科考生僅1人,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風險。
◎預測:
去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備受關注的高考改革大幕已正式拉開。盡管北京并未列入第一批參與改革的試驗區,但一系列高考改革相關的探索也陸續在醞釀中。去年底,就有媒體報道,本市已召開多次針對高考改革的研討會,2015年北京高考將有望實現“出分后填報志愿,并實施志愿大平行”。
盡管這一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證實,但記者從部分高校招辦負責人處了解到,考后報志愿已成為大勢所趨。目前,全國只有北京、上海兩個省市實施考前填報志愿,但教育部此前明確指出,未來將實施考后填報志愿。但究竟是考后出分報志愿還是估分報志愿,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中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極盛介紹,與考后報志愿相比,考前填報志愿不確定因素更多,存在一定風險性,從填報志愿到真正高考有近一個月時間,這一個月內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考試狀態可能存在一定的變數,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最終的實力。他認為,考后知分報志愿對考生更有利,一方面可減緩考生和家長[微博]在考前的壓力;另一方面,考后報志愿還應注重科學性,即在學生拿到自己成績的同時,還應知道自己在全市的位置,并以此作為考后報志愿的依據,減少盲目性,提高錄取幾率。
猜想5
公辦教育試水在線課堂
◎緣起:
2014年暑期,依托“北京數字學校”,北京組織教科研、教育傳媒、信息技術等多個專業部門千余名優秀教師,為學生們開辟了全新的學習空間,首次推出了一系列在線服務新平臺——學習信息推送、在線作文輔導、名師在線三個專題項目,讓學生們足不出戶,就能獲得網上“云課堂”個性化學習的全新體驗。截至去年11月24日,北京數字學校網站訪問量達70萬多次,學生和教師訪問人數近15萬人。
除了政府推出的在線教育服務平臺,部分名校也通過在線教育的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更多的人群。如北京二中推出了4G網絡課程直播,推出40余節課程,涉及所有學科、所有年級,家長可隨時打開客戶端收看課程,了解學生學習進度,這種網絡課程直播在北京市公立中小學中尚屬首次。
◎預測: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在線教育正改變著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記者從市教委了解到,目前北京市通過“在線作文輔導”平臺組織了全市300余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利用閑暇時間為薄弱地區和普通初中校的學生們提供網絡寫作課程,批閱習作,收到了良好的反饋。通過數據收集,可以分析出學生寫作中容易犯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診斷,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市教委表示,這種在線答疑的方式在今年也將擴大到更多的學科和學生中。
可以預見的是,在新的一年中,運用信息化手段把更多老師的優質教育服務和理念傳遞出去的教學方式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它將進一步豐富北京教育資源的供給,一定程度也實現了干部教師的流動和交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