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自改革開放后恢復研究生教育并重建學位制度至今,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可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2013年以前的35年是研究生教育的“數量時代”;2013年以來則是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時代”。前一個階段主要是通過規模擴張、學位授權點布局以及學位類型結構的調整,使我國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國行列。后一個階段的任務就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使我國實現從“研究生教育大國”向“研究生教育強國”的轉變。實現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根本提升,有兩個問題非常關鍵:一個是研究生教育質量標準的科學設定;另一個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前者解決的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尺度和評價標準;后者涉及研究生生源選拔、教育過程、畢業生質量反饋等環節。教育質量的保障首先要關注生源選拔,選出真正“志于學”而又有研究潛質的生源,然后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優秀的導師指導,以及畢業生質量評價等各個環節,形成全過程、綜合性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最終把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質量提高到國際一流水平。
高金萍(北京語言大學宣傳部部長):
近年來,常有研究生水平下滑的說法縈繞耳邊。凝神思索,可以發現:研究生學習的課程太多,培養目標模糊,能力培養薄弱。教育部門圍繞這些問題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全面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等。然而,這些努力并沒有止住研究生質量下滑的頹勢。究其原因在于:沒有解決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最大問題。當前,國內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培養與本科生培養沒有拉開差距,這一點明顯體現在課程設置上。研究生課程往往是本科課程的延伸,僅在知識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延展,在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幾無進展。各高校的研究生課程數量眾多,導致研究生學習中無法聚力于某個領域或方向。雖然有些研究生已經開始跟隨導師進行科學研究,但是依靠的往往是本科階段學習的理論積累,如果繼續深化就顯得后繼乏力。如果高校能夠嚴格按照1月14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結合研究生課程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制定詳實的培養規劃,提供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將有助于高校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劉長敏(中國政法大學周邊安全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擔任研究生導師多年了,與同行和同事們交流起來,大家都有一致的說法:近年來,研究生的質量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生源學緣背景不盡如人意;學習過程中實用主義作祟;用心讀書想做學問的學生愈來愈少;學生經常忙于應付各類兼職和考試,為就業做準備;嚴格要求學生的導師被視為異類等。問題出在哪里呢?出于對學術的敬畏和對學生的負責,我們的種種嚴格要求都沒有錯。但是,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多年呆在象牙塔里,是否對外部世界的變化感覺不敏銳,或者有意無意地無視呢?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些現象確實存在:由于出身學校不夠響亮、就業不夠理想從而選擇再進校門;由于就業壓力太大不得不進了校門就以就業為導向制定個人規劃;由于經濟壓力需要一邊讀書一邊兼職;由于導師給的分數太低會影響獎學金的評定乃至就業。然而,他們這樣做就一定是他們自己的錯誤嗎?導師和研究生既是一對結合體,也是一對矛盾體,更重要的是我們都無法擺脫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我的解方是:少一點抱怨,多一些理解;給一份勸誡,盡一份責任。
張仕賢(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助理教授):
如何落實研究生素質提升,我認為可朝五個方面努力:一是提升教學質量,培育優秀研究生。禮聘優質教師,提升師資素質,改善師資結構;同時建立獎勵碩博生制度,定期予以獎勵。二是鼓勵研究生參與研究,提升競爭優勢。各大學應積極籌募研究經費,鼓勵導師輔助學生提出研究計劃,落實論文發表,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以塑研究風氣,追求卓越研究。三是建立研究生系統化學術評鑒模式與指標。可由政府主導設立評鑒專業單位,建立屬于學生的學術評鑒機制,并研究擬定接軌國際標準的評鑒指標,以厚植學生研究能量與專長。四是促進產學合作,促使研究生投入市場。由學校積極與產業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為研究生提供就業管道;另一方面藉由協助業界研發、創新產品,提升業界服務質量與競爭力,帶動經濟的成長與繁榮。五是重視研究生英文能力,接軌國際化。英文已為世界語言,也是國際化的基礎工具。唯有扎實的英語能力才能汲取國際學術新知、廣結國際學術善緣、落實教育國際化,成為提升國家與個人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工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