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男生張杰媽媽的日記(圖片來源于:武漢晚報)
“新的一天開始了,感謝上帝讓我平安度過了昨天,有機會期待明天。任何時候都不要被自己內心的恐懼震懾,這才是成功的開始。我想高考!奮斗了12年……”
昨天(21日),躺在病床上的小伙子張杰一臉遺憾。今年19歲的他,若不是病魔接二連三的打擊,此刻肯定在為沖刺高考汗流浹背。
張杰患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去年6月做了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今年春節后病情復發,4月再次手術,近一年治療費已花去70多萬元。他的家在恩施州咸豐縣活龍坪鄉河坎村,是個窮地方。張杰病后,媽媽孫福云到處奔走求助,甚至沿街乞討。
A
高考前夕,恩施少年查出白血病
2012年春節剛過,一連幾天,張杰覺得渾身軟綿綿的沒有力氣。孫福云這才注意到,兒子的臉色不知什么時候起,變得白中透黃,沒有血色。老兩口以為兒子肝臟出了毛病,帶他在咸豐人民醫院就診,誰知一查竟是白血病。
攥著僅有的3萬塊錢,孫福云心如刀絞。她絕望地想,反正是沒得救了,不如給兒子買些吃的喝的。醫生卻叮囑,如今醫學發達了,一定要找家更好的醫院給孩子治療。
不久,張杰住進協和醫院。父母和哥哥先后做了骨髓配型,幸運的是,哥哥張帆與張杰白細胞抗原6個位點全部相合。找到合適的骨髓配型,意味著張杰的病有希望治愈。興奮之余,橫在一家人面前的,是巨大的費用缺口。
“我跟親戚們下跪,承諾做牛做馬一定還。”但村里人種地為生,家家都不寬裕,孫福云借遍20多家親戚,也只有3萬多塊錢。兩次化療下來,費用所剩無幾。無奈之下,她背上兒子的病歷材料,走街串巷尋找能夠幫助他們的人。
在大學生志愿者的幫助下,張杰的故事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去年4月20日,央視新聞頻道以“虛擬網絡連接‘90后’愛心”為題,對此進行報道。不久,孫福云收到各方捐款近20萬元,手術費有著落了。
【專家點評】
協和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仲照東介紹,白血病俗稱“血癌”,分為骨髓性和淋巴性兩種。其中淋系白血病多見于幼兒,髓系白血病多發于成人。化療作為傳統治療手段,可以穩定和控制病情,卻無法達到治愈。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能夠治愈白血病的方法。
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前配型中,親屬之間6個抗原點位中,完全匹配稱為“全相合”,是移植最理想的狀態。3個位點相合,稱為“半相合”,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可以找到半相合供者。近年來協和醫院開展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中,半相合和部分相合的例數越來越多。
B
骨髓移植在即,哥哥不見了
2012年3月,張杰第1次化療;4月,第2次化療;5月,第3次化療……配型成功后,張杰的手術進程像上了發射軌道的火箭,一切準備就緒。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將為弟弟捐造血干細胞的張帆不見了。
張帆大張杰4歲,中學畢業后一直在外打工,兄弟倆感情很好。“為弟弟捐骨髓是他主動提出來的。”孫福云說,每天守在醫院,吃不好睡不好,張帆抱怨過幾次,但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5月31號下午,張帆獨自離開了醫院,此后手機一直處于關機狀態。
得知造血干細胞供者不見了,家屬和醫生都異常著急,此時張杰體內的造血系統已經進行了“預處理”,即將全部破壞掉。重新配型至少需要一個月,如果6月13日手術當天仍沒有合適的造血干細胞,后果不堪設想。
一直默默幫助張杰一家的大學生志愿者,將尋找張帆的信息發在論壇和微博上,在網民中快速傳播。失蹤10天后,張帆得知大家都在焦急尋找他,連夜趕回醫院。隨后完成了捐髓。
張帆告訴母親,失蹤的這些天,他去外地應聘去了。但他同時表露,聽朋友說捐造血干細胞很傷身體,自己很害怕。
【專家點評】
仲照東介紹,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過程也是免疫重建的過程。經過移植前的化療預處理,張杰原有造血系統即將摧毀,若不及時輸注新鮮造血干細胞,就會因“造血衰竭和免疫缺陷”變得不堪一擊。
造血干細胞具有很強的自我擴增和生長能力,多數情況下“捐髓”一個月左右,血液各項指數即可恢復正常。對于供者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只需捐獻5%的造血干細胞,即可“種活”他人100%的生命,是一件無損健康而造福他人的義舉。
C
初愈準備重返校園,突然病情惡化
“兒子剛出移植倉時皮膚很黑,像煤炭工。”守在病房外的孫福云喜極而泣,她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在一個破舊的小本子上,記者看到了孫福云去年7月11日寫下的日記,只讀過小學三年級的孫福云表達并不流暢,但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深深母愛,令人動容:
“我忙了一個上午,給張杰洗臉刷牙,做早飯洗衣服,買菜做湯。洗被子時摔了一跤,渾身疼,給張杰買糖沒買到,張杰不大高興。我想說,像今天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我痛沒地方去說。兒啊,我再苦再累,不想你回報,只想你健康活下去。這一路走過真的很不容易,請你千萬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
度過最初一段排異時期,張杰的情況一天天好起來,臉變得紅潤,人也有了力氣。9月,一家人回到了咸豐老家。
張杰原本是咸豐二中一名高二學生。得知他病愈回家,同學們紛紛趕來看望,張杰回歸校園,備戰高考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他找到班主任談了想法,過完年就回校上課。然而,2月底一次復查,幾乎擊垮一家人——體內癌細胞急劇升高到84%,病情嚴重惡化。
【專家點評】
目前臨床上絕大多數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可以順利出倉,卻不意味著病情痊愈。仲照東介紹,約1/3的病人達到臨床治愈,可以融入社會正常生活;1/3的病人可能出現術后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白血病復發等情況,需較長時間堅持復查和治療;還有約1/3的病人預后不良,死于移植相關的并發癥或疾病復發。
張杰術后9個月時病情急轉直下,一方面說明植入的造血干細胞和免疫細胞已經重建造血,并在一定時間內發揮免疫監控作用,另一方面,少數殘留白血病細胞逃離監控,并伺機再發。再次化療或進行干細胞、淋巴細胞輸注迫在眉睫。
D
家里只有幾棵杉樹可賣了 小伙兒急等救命錢
皮膚青紫,手腳干瘦得皮包骨頭,胳膊上密密麻麻全是針眼兒。記者上周趕到協和醫院血液病房時,張杰正躺在床上看電視。他4月剛做完第二次手術,目前處在排異期,吃不下東西,靠打營養針維持身體所需。身高170厘米的他,如今連45公斤都不到。
孫福云從床頭一個黑布包里,掏出一沓繳費收據。從4月19日截至5月10日,一共有16張收據,累計10萬多元費用。孫福云聲音哽咽,“術后治療還需要20多萬救命錢,我不能把孩子從死神手里搶回來,再眼睜睜地放棄。”
孫福云說,張杰的爸爸回老家賣棺木去了。婚后不久,他們曾買了幾株杉樹苗,種在后山,為百年之后做準備。如今走投無路,孩子爸爸想起了這些杉樹,興許能賣幾個錢。
病房里一張行軍床,是幾個好心大學生湊錢買的。之前夫妻倆就在地上鋪報紙,席地而臥。一只哈密瓜,孫福云每次給兒子削一小塊,自己一口都不舍得吃。絕望無助的時候,她也曾背著兒子坐在走廊哭,一位病友家屬看到,把1000元錢默默塞到她手里。
【專家點評】
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會發揮“雙刃劍”的作用,一方面守護新主人,對“惡勢力”進行打壓;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適應新環境,誤傷新主人的肝臟、胃腸等臟器,出現排異反應。
仲照東介紹,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只是打贏了第一仗,術后康復尤為關鍵。一方面要使用抗排異藥物,避免供者免疫細胞損傷患者臟器功能,另一方面又要嚴格控制用量,避免影響對癌細胞的打擊力度。用藥依據排異反應強弱,一天吃1—2次,使用6—9個月逐漸減停。目前張杰還面臨著術后感染關、排異關以及殘留白血病的監測等,仍處于比較關鍵的一個時期,需密切觀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