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④
“科技小院”里的研究生——中國農業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紀實
研究生在指導農民種玉米。資料圖片
“農業生產實踐的經歷,讓我長了不少本事,也讓我的研究目標更明確,就是從農民的需要出發。在田間地頭更能獲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數據。”
“學生運用背景知識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為自己的科研積累第一手資料。”
高產高效創建試驗造福“菠蘿地海”
近來,廣東徐聞前山鎮甲村村民彭德燦的試驗地里,菠蘿長勢旺盛,碩果累累。自從實施了“設施水肥一體化”栽培,水肥管理變得輕松多了,彭德燦只要輕輕一按電閘,施肥的事就輕松完成。讓彭德燦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節省一大筆人工成本的,也是讓他感激不已的人,是駐守在當地“科技小院”里的中國農業大學幾名年輕的研究生們。
徐聞地處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是我國著名的“菠蘿之鄉”,漫無邊際的菠蘿就像綠毯氈鋪滿大地,被稱為“菠蘿地海”。
三年前,就在這一望無際的“菠蘿地海”里,中國農大、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與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團攜手,建起了全國第一個以熱帶作物為對象的“科技小院”。
中國農大資環學院教授李曉林主動請纓南下,將本校河北曲周“科技小院”的模式復制到廣東徐聞,帶領研究生在這里開展菠蘿、香蕉等熱區經濟作物的高產高效創建試驗。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甲村曾是徐聞最富有的村莊,以菠蘿、甘蔗最為出名。但當地農民基本靠天吃飯,粗放型耕作多年后,土地逐漸貧瘠,漸漸比不上縣里剛開發的村莊了。
“這里的農業發展是熱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縮影。”李曉林希望以菠蘿、香蕉等熱區作物為重點,以“科技小院”為平臺,通過指導農民合理施肥、引進先進技術、遵循科學方法等途徑,幫助他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產增收。
經過實地調查,“科技小院”為甲村菠蘿種植開出了節本增效增收的“水肥一體化”技術處方。
經過兩年多努力,“菠蘿地海”“水肥一體化”試驗獲得了成功。2013年春季的測產結果顯示:菠蘿畝產達到4928公斤,商品果率達96%。徐聞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柯開文肯定說,“水肥一體化”技術比傳統方法種植菠蘿增產19%以上,且成品果率有效提高。
“我們的目標是最終探索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地方政府—農戶’一體化的高產高效技術研究、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合作模式,實現我國熱區作物的高產高效和現代化可持續農業。”李曉林對未來充滿信心。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戶走進“科技小院”,參加“農民田間學校”,體驗“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培訓。
“我們不僅學習農民的好經驗,還會及時發現實際生產中的科學問題,通過田間實驗、實驗室來分析、解決。”中國農大研究生張江周坦言,在開展技術指導的同時,“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也學到了許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
田間地頭勞動實踐激發科研靈感
“科技小院”起步于河北曲周。
2009年5月,“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縣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在白寨鄉掛牌。剛剛被錄取為資環學院碩士研究生的雷友和曹國鑫先后住進了白寨鄉。
河北曲周是中國農大開展校地合作歷史最長、成果最多、影響最大的地方。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農大人在這里開始“改土治堿、造福曲周”的偉大事業。不僅使鹽堿灘變成了“米糧川”,更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培養了一大批專家、教授、博士、碩士,創造了校地40年長期合作典范以及和當地人民水乳交融的感情,形成了銘刻在學校師生和曲周人民心中的“曲周精神”。
“雙高”示范基地揭牌后,農大師生也再一次扎根農村,為“雙高”創建活動提供科技支撐。為了方便農民獲得實用科技,農大師生與當地農技人員在村里建起了“科技小院”,碩士研究生住進村里,為農民朋友提供面對面的交流和指導。
首批進村研究生雷友、曹國鑫都負責了近千畝農田的監控。他們天天蹲在玉米地里,白天在地里觀測、采集數據,為農民科學種田提供咨詢輔導,晚上把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撰寫研究報告,為論文做準備。
那年夏天,曲周遭遇了大風降雨天氣,許多玉米出現了倒伏現象。當村民呂增銀急忙趕到自家玉米地時,卻發現農大的師生早已在地頭查看玉米受害情況。“過去,我們看到玉米倒伏后,就會把它們重新扳直了。”呂增銀想起當時的情景,不無感激地說:“李老師、小曹、小雷他們就跟我們說,不能扳,一扳反而會讓它折斷,要讓玉米自己生長。”這年秋天,呂增銀家玉米畝產超過1300斤,比上年畝均增產300斤。
田間地頭的勞動實踐激發了科研靈感,絕大部分研究生到了二年級才能確定畢業論文題目,而一年級剛讀一個學期的雷友和曹國鑫早早就明確了自己的畢業論文方向,分別是夏玉米和冬小麥的高產高效技術研究與推廣。
“農業生產實踐的經歷,讓我長了不少本事,也讓我的研究目標更明確,就是從農民的需要出發。”曹國鑫坦言:“在田間地頭更能獲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數據。”
“在田間地頭,學生運用背景知識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為自己的科研積累第一手資料。”雷友的導師張宏彥副教授說,“從農民的需要確定我們的研究目標,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讀研成績好壞主要看農民有沒有增收
從北方到南方,從小農業到大農業,從糧食作物到經濟作物,從小農戶到大農場……四年來,“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黑龍江農場、吉林梨樹、廣東徐聞、廣西南寧遍地開花,“高產高效”創建活動的覆蓋面積、作物種類、服務對象正在不斷延伸,社會影響、服務成效也日益顯現。
與此同時,依托“科技小院”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模式也取得了實效。2013年,以“科技小院”為依托培養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作為“農科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課題,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在農村讀研,同學們幾乎天天都要泡在田間地頭,晚上寫工作日志,記錄一天的學習、生活,“因需要隨時解答農民的各種問題,逼著我們不斷自學,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判斷我們讀研成績的好壞,主要是看農民有沒有增收,農民滿意不滿意,因為被農民所需要,讓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劉瑞麗同學如是說。
“他們的這種充實更多地來源于每天面對的問題不相同,都有新的挑戰。事實上,他們在生活上的收獲也很多,從這一點上看,農村讀研的經歷是他們在實驗室的同學沒法比的。”曹國鑫的導師李曉林教授說:“學生在幫農民解決每一個具體的生產問題時,都已涉及了實驗設計,都在無形中培養了自己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我覺得方杰同學的論文做得很好,可以通過!”2012年5月14日,“雙高”示范基地2010級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會在曲周舉行,看到導師們反復詰問和“刁難”,槐橋鄉相公莊村的村民們急忙為方杰“申辯”。
“曲周縣冬小麥水分高效利用技術研究”,“王莊村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高產高效關鍵技術試驗與成果”,“新型肥料作玉米種肥的可行性探索及曲周縣夏玉米產量構成因素分析”,“科技小院技術推廣模式分析”……同學們的論文都是結合曲周的研究和“科技小院”的服務內容展開的,精彩的答辯獲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農民認可的同時,“科技小院”里的畢業生也成了就業市場的“搶手貨”。徐聞“科技小院”劉亞男,去年畢業后成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技術員,她正在說服即將畢業的師弟嚴程明暫時放棄攻博來研究所工作,“我們所長怕他跑了!”
在廣西南寧金穗“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李寶深還沒有畢業,但他已經成為我國香蕉產業龍頭企業——廣西金穗集團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通訊員 何志勇)
《中國教育報》2014年1月8日第11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