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曹喆
"春暉杯"工作團負責人戴爭鳴處長與學者交流
現場咨詢
首次“海外說明”
工作團由教育部國際司一等秘書楊曉春帶隊,主要成員是國內10家有代表性的留學人員創業園的負責人,之所以稱之為“有代表性”,是因為這些創業園分布在國內6個不同的省市,覆蓋了祖國東西南北幾個地區,包括北京、廣州、大連、上海、西安、江蘇昆山和廣東東莞。他們都是“春暉杯”大賽的協辦和參與單位。
“國內現在有100多家留學人員創業園,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孵化了6000多家留學人員企業,這次出來的只是一個縮影,但他們會把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園區的優惠政策介紹給留學人員,解答留學人員在創業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楊曉春說。
“這是‘春暉杯’第一次出國,也是大賽組委會第一次以宣講‘春暉杯’為主要任務組團出訪,目的就是鼓勵和吸引更多的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借‘春暉杯’這個平臺實現他們的創業理想。”工作團副團長、“春暉杯”大賽組委會辦公室負責人、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投資處處長戴爭鳴向記者介紹。
其實國內各個園區經常有自己制定的出訪計劃,但為什么還要參加到教育部組織的出訪團隊中呢?
工作團團員、北京中關村國際孵化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毅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業已經不是某個單位或企業的事情,而是整個國家科技強國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靠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動的創新計劃。這些優惠政策和資金大部分是通過全國各地的孵化器和創業園傳達并落實到高新技術企業中去的。政府擔當了天使投資人的角色,而‘春暉杯’大賽則是一個國內的風險投資、創業園和海外留學人員互動交流的平臺,是為項目最終進入企業進行孵化做準備的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為廣大海外學人開辟了一條及時了解國內創業環境和進入政府支持的創新創業體系的有效通道。這就是創業園和政府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所在,也是很多創業園區成為大賽協辦單位的主要原因。”
18天里,在各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團分別在日本大阪、東京,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美國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地舉辦7場說明會,聽者近500人,“春暉杯”與海外留學人員首次“零距離”接觸。
工作團每個團員身上都佩戴著“春暉杯”大賽的徽章,每到一地,都希望在當地的留學人員心中刻上“春暉杯”的烙印。進入會場,團員們并不落座,而是忙著張貼工作團的宣傳海報,上面是各個創業園區的簡介和聯系方式,讓前來參加說明會的留學人員一目了然。
“想了解‘春暉杯’,就取一張名片吧。”原來,組委會為“春暉杯”大賽印制了專門的名片,正面是大賽組委會辦公室聯系方式,電話、傳真、電子信箱、網址、地址,一應俱全;背面則是大賽簡介。
而“春暉杯”大賽說明會也受到了各地留學人員的歡迎。據各使領館教育處組的工作人員介紹,以前不斷有留學人員打來電話詢問,“春暉杯”大賽到底是如何運作、具體的申請條件是什么等等。工作團要來舉辦說明會的消息一發出去,打電話詢問情況的留學人員就更多了。
記者注意到,7場說明會,均有當地的留學生組織,包括專業協會和社團的負責人及骨干到場“聽講”。他們背后,是大批擁有高水平專業技術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海外留學人才,這些人的到場,無疑會為提高“春暉杯”大賽在海外留學人員中的知名度起到很強的輻射作用。另外,幾乎每場活動都有當地的中文媒體前來報道,照相機、攝像機、采訪機,無形中也在為“春暉杯”的“海外首演”打造聲勢。
對話“春暉杯”
“之所以組織‘春暉杯’大賽,主要是看到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勢頭越來越猛,留學人員企業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大賽有兩個作用,第一,讓想創業的留學人員做好創業準備,盡快走入創業大門;第二,讓已經有創業項目的留學人員盡快地與掌握資金的風險投資機構和企業進行項目對接……”
每次說明會,工作團都要以這樣的開場白開始大賽的介紹。
“以前回國創業的留學人員要到處敲門,敲創業園的門,敲企業的門,敲投資機構的門,敲門后要說自己是誰,說完了對方還未必相信,起碼還要花時間調查其身份的真實性。而‘春暉杯’大賽的入圍者則沒有這個顧慮,入圍者名單公布在大賽網站上,并得到教育部“春暉計劃”的資助回國洽談項目,身份問題無庸置疑。另外,參賽入圍的項目經過專家評審,并在專家的建議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從而提高了項目人與投資人、合作者對話的基礎。”
……
介紹不可謂不詳細,然而留學人員對大賽仍有很多疑問。于是,說明之后的問答此起彼伏。
“‘春暉杯’大賽已經進行了兩屆,到底有多少家企業對入圍項目感興趣?這些企業都是以經營什么為主的?”
“我們無法估計出一個具體數字,但項目對接時會有幾百家企業和投資機構到場。‘春暉杯’大賽提到的創業是狹義的創業,是指創辦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的類型只能由入圍項目的特點來決定,大多數是IT、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環境保護、科技農業等等。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和洽談單位,包括投資機構和企業進行多方聯系的機會,擴大自己的社會關系,增加創業成功的可能性。”
“‘春暉杯’大賽和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以及其他政府的優惠政策有什么關系嗎?”
“‘春暉杯’大賽是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舉辦的,留學人員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入駐創業園,推介項目,大賽組委會也會把好的項目推薦給創新基金。首屆大賽已有20多個入圍項目啟動,入駐園區的企業很多都得到了當地政府對項目啟動的資助,其中還有3個申請到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資助。”
“‘春暉杯’大賽里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創新,一個是創業,兩者有什么關系?還有,項目評審的標準是什么,更注重知識產權嗎?”
“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春暉杯’大賽的報名項目,一定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確實屬于自有的,不帶有任何職務發明的項目;第二種是屬于職務發明,此類項目參賽前要和就職單位說清楚產權關系。創新指的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等多方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參賽項目大都具有創新性,實踐創新要靠創業,創業是創新項目實現生產轉化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在確定入圍項目時更強調創業的可能性,即市場是否認可這個項目,項目未來的前景如何,這也是大賽的評審標準。如果項目具備創新性,未來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會更大。”
“如何保證參賽項目涉及的商業機密呢?”
“大賽組委會要求所有接觸到參賽項目計劃書的人都要簽署保密承諾書,并且對入圍項目只對外公布參賽留學人員自己確認的可以對外公開的項目概要內容。矛盾的是,風險投資機構和企業若不充分了解項目的內容就不會投資,怎么辦呢?這就需要留學人員自己去和風投與企業對接洽談,當然,談的深度由自己掌握。一般來講,投資人除了關心項目的技術情況外,更關心項目的贏利模式。”
“入圍的項目如果沒有對接成功怎么辦?”
“‘春暉杯’大賽的網站將繼續登出這些項目摘要,只要入圍項目還沒有與企業對接,組委會仍將不遺余力地進行推薦工作,并將跟蹤每一個對接成功項目的完成情況。”
……
一次次精彩的問答,將說明會的氣氛推向高潮。在工作團從容而自信的說明與應答中,“春暉杯”大賽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海外留學人員已經圓了留學夢,同時還在醞釀著一個報國夢。報國有許多方式,其中一個就是回國創業。我們將為最終在大賽中獲獎的項目頒發獎杯,這個獎杯雖價值不高,但分量很重,它將在你準備創業的過程中激勵你去完善創業要素,當你創業成功的時候,它就是你創業的里程碑。”
工作團對“春暉杯”的這段“總結陳詞”總能引來一陣熱烈的掌聲。
園區之間的“PK”
“春暉杯”大賽無疑是本次海外說明會的主角,而參加工作團的創業園區也有展示風采的機會。10位團員都是經理或主任級別,他們逐一介紹各自園區在政策、資金、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優勢,生怕漏掉任何細節,致使規定的陳述時間多次超時,讓人們看到了一場園區之間的“PK”。
上海莘閔留學人員創業園總經理陶曙華推出的是園區全方位和人性化的特色服務,另據她介紹,上海市將于2008年把創業作為留學生工作的重點,并實行“歸谷”計劃,目的就是更多地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江蘇昆山留學人員創業園副主任秦姍姍打出了“文化牌”:“很多人可能不熟悉昆山,她位于上海和蘇州之間,就像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是2000年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另一面是一個新興的工商業城市。這里是昆曲的起源地……”
曾經在英國留學工作十幾年,現為東莞留學人員創業園主任的梁佳沂則以親身經歷,訴說自己從留學到回國,從選擇創業地區到落戶東莞,最終成為創業園管理人員的故事。
“我們園區在資金支持力度方面有很大的優勢,2006年,和我們簽約的有50多個‘春暉杯’大賽入圍項目,其中已經有5個項目正式落戶園區,還有5個正在辦理過程中。”這是留學人員廣州創業園主任申平。
申平對記者說:“這次出訪,每一站都有幾個入圍第二屆‘春暉杯’大賽的留學人員和我單獨交談過,他們都想落戶廣州,所以一直在詢問年底留交會的事情。他們當中能有兩三個入駐我們的創業園,這趟就沒白來。”
在一次說明會上,一名留學人員“訴苦”,因為中國海外學子遼寧(大連)創業周和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的舉辦時間和自己的假期對不上,問能不能調整。大連創業園副主任劉曉鳳馬上搶先回應:“抱歉,時間不可能調整,但你可以在任何休假時間來大連,我們按照創業周的規格接待你。大連創業園會以朋友的身份歡迎你們,幫助你們,只要你們有好的項目。”全場響起一片笑聲,隨即掌聲四起。
劉曉鳳接著說:“大連園區不僅孵化留學人員企業,也孵化國內一些中小型企業,但留學人員的企業存活率更高,不僅是因為有很多優惠政策,還因為留學人員手里有先進的技術,在全球化信息、國際市場方面都有優勢。真誠地希望海外學子能給我們機會,為你們服務,為你們實現創業夢想提供幫助。”
“這次出國,我們各個園區都有很大的收獲,通過說明會宣傳了園區,又了解了留學人員對創業的認知和準備程度,還考察了國外孵化器好的經驗和運行機制,團員之間也有很多交流,是一個相互學習促進的好機會,為我們回去進一步改善創業園的工作大有益處。”西安留學人員創業園主任助理楊戎這樣感慨。
創業“講堂”
說明會上,無論交流的話題是否圍繞“春暉杯”,核心內容卻只有一個——創業。
工作團團長楊曉春說,留學人員現在回國創業,正迎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良機。如今,國家實行了多種措施為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和創業服務,“春暉杯”大賽只是其中之一。
然而,留學人員對國內的創業環境到底了解多少呢?
7場說明會都有最后一個環節:自由交談。主持人一宣布會議進入這一環節,在座的留學人員便呼啦一下站起來,三五成群地圍住工作團的團員,爭先恐后地詢問自己關心的問題,會場內的聲音立刻變得嘈雜起來。記者穿梭于人群之中,不斷聽到團員們向留學人員講解國內的創業要素,仿佛置身于一堂“創業輔導講座”。
“創業就要做企業,不是單兵作戰,一定要成立團隊,這就需要管理人才。很多回國創業的留學人員都從技術人才轉變為管理人才,或者是尋找有管理才能的人合作。要么自己補課,要么尋找合作者,創業不是去攻克技術難題,而是要銷售產品,要賺錢的。”
“回國創業最好有自主創新的技術和自有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有利于科技發展的。但知識產權的使用和發明是靈活的。在國外企業就職時,自有的知識產權可以和企業達成一定的協議,可以購買以為他用,但要處理好其中的細節問題,以免今后產生法律糾紛。”
“國內大多數創業的留學人員都是把在國外積累的經驗當作一種優勢回國創業的。不是說在國外做的專業,回去就不能再做了。當然,你在國外做一種產品,回國時把所有相關的技術、圖紙、資料拷貝回去,做幾乎一樣的產品,這是絕對不行的,是嚴重的侵權行為。要利用你在國外積累的知識經驗和你的知識背景,回國進行創新性的研發,做出新的產品。”
“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可能會有這樣的誤區,是不是申請到國家的資助后才能創業,不是這樣的。大多數情況是,你要回國創業,要先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先注冊公司,落戶創業園,然后各個園區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包括項目評審、申請資金、工商注冊登記、稅收、住房、子女入學等等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會幫你解決。”
……
交流進入尾聲,團員們個個口干舌燥,每次活動結束都急著找水喝。幾個先行結束“講座”的團員坐在椅子上大口消耗著礦泉水,記者便湊上前詢問情況。
北京北航留學人員創業園副總經理楊傳林說:“很多人沒有聽說過‘春暉杯’,也不清楚如何回國創業,更不了解國內創業園的運行機制,我只能耐心向他們介紹國內的創業環境。”
“他們并不是要去我們那里創業,只是對國內的創業環境不太了解,我以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積累,盡可能詳細地向他們介紹情況,幫助他們分析回國創業的可能性。從創業的角度講,我感覺留學生大體可分為3種。一種是已經或準備開始創業的;一種是考慮創業的;最后一種就是在校學生,不具備太多創業條件的。有幾個學生剛剛畢業,問我怎么回國創業,我就勸他們最好能在當地找份工作,多積累些實踐經驗再回國,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些。”陶曙華對記者說。
“有的人想創業但手里沒有錢,聽說各個創業園有優惠政策,還提供啟動資金,都說這是不是天上掉餡餅。”秦姍姍說,“我向他們解釋,國家的優惠政策并不是白來的,除了培育留學人員的創業能力,幫助他們實現自身價值,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吸引和鼓勵他們回國創業,來提高國家整體的創新能力,加快國家的發展和建設。”
記者還注意到,留學人員對回國創業有一個普遍的擔心,那就是失敗了怎么辦?
對這個問題,戴爭鳴答道:“創業面臨著很大的風險,留學人員不可能一步就走到創業成功。有一句話說的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很多留學人員企業都是經歷了幾次失敗以后才成功的。投資機構也往往會給失敗過的留學人員項目投資,因為這些人起碼有更加豐富的經驗和閱歷。”
其實,留學人員無論學歷學位高低,都是國家鼓勵、爭取和吸引的對象,都需要一個創業的輔導和啟蒙,“春暉杯”大賽可以起到為他們導航、引路的作用。留學人員對國內環境缺乏了解,對如何利用自己所學之長創業,從什么方向和層次開展創業等比較模糊,他們需要梳理自己、積極準備,這也正是本次工作團出訪的意義所在。“春暉杯”18天的“涉洋”之旅結束了,7場說明會可能不會立竿見影,但為留學人員日后回國創業提供了引導、依據,埋下了伏筆,用戴爭鳴的話說:“至少,我們在海外留學人員當中播下了回國創業的種子。”
來源:神州學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