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對話李志民:國家三大獎高校緣何保持高獲獎率

首頁 > 

高教

 > 對話李志民:國家三大...

對話李志民:國家三大獎高校緣何保持高獲獎率

國家三大獎:高校緣何保持高獲獎率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談高校科技創新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于1月10日在京召開,高校作為完成單位的獲獎數量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比例超過2/3,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項目占通用項目的一半,繼續保持了近幾年來的高獲獎率。面向未來,高校如何進一步圍繞國家需求,加強科技創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就此,記者采訪了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問:通過對近幾年高校獲獎項目情況的分析,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呈現出哪些顯著特點?

答:我認為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高校基礎性研究能力與水平顯著提升。自然科學獎獲獎比例穩定并逐年提高,充分體現了高校是我國基礎性研究的主力軍。

二是高校原始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圍繞國家需求不斷催生出重大創新性成果,并在工程實踐、國計民生、國防軍工等方面得到應用。據統計,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共授予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9項,高校共獲得17項。

三是高校圍繞國家需求,堅持大團隊、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直接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的能力不斷提高。如獲2013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浙江大學孫優賢院士團隊與多家企業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控制設備及系統的完整技術體系。清華大學輻射成像創新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加速器輻射成像源集裝箱檢測系統、大型裝備缺陷檢測技術等并實現產業化,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問:近幾年高校獲國家科技獎勵的比例保持良好態勢,這是否意味著,高校科研水平和原始性創新能力在穩步提升?

答: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就要求高校科技創新要更加緊密地結合國家重大需求,以提高科研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為目標,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創新研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國家需求能力。

雖然近幾年高校獲國家科技獎勵的比例保持良好態勢,但應清醒地認識到,高校科研水平和原始性創新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有待進一步提升。例如,根據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統計結果,截至2012年底,我國只有15所高校進入世界引文總數前500名,僅有7所高校進入前300名;對比美國大學,有114所大學進入前500名,有94所大學進入前300名。

問:高校是人才和科技的結合點,高校科學研究既要重視基礎性研究,也要重視服務于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求。在您看來,怎樣進一步圍繞國家需求,促進高校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答:結合創新型國家建設要求,高校應著重做好以下四點:

一是要進一步引導高校科研人員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潛心從事基礎性研究和原始性創新。要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精神,鼓勵探索、包容失敗;不斷解放思想,勇攀科學高峰,不斷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進一步促進高校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深度融合,鼓勵產學研用相結合。要從現實社會發展需求出發,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學科、信息優勢,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著力解決制約國民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貢獻。

三是要進一步為青年創新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創新是關鍵,核心是人才。青年創新人才的不斷涌現和成長是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要創造必要條件,引導、鼓勵青年科技人才胸懷遠大理想,面向學科前沿和國家社會需求,耐住寂寞,十年磨一劍,力爭在科學研究的黃金年齡段取得重大學術成果。

四是要進一步完善高校科技評價體系。要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根據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特點,建立導向明確、激勵約束并重的分類評價標準和開放評價方法。

另外,科技評價的目的在于認可科學研究價值、促進學術交流、確認共識、探討研究發展方向。科技獎勵的靈魂是弘揚鍥而不舍的科學探索精神,促進科學造福于人類文明發展。要引導科技評價從單純的政府評價逐步向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學術評價方向發展,同時要放手讓市場來決定。(記者 唐景莉 通訊員 楊健安)

《中國教育報》2014年1月15日第11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