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就業市場中,“海歸”一直是個熱門的詞語,從最初的光環籠罩到“海待”等現象的出現,海歸的就業形勢近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筆者近日調查了解,現在在國內,不管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其人力資源管理者越來越趨于理性,在選才時不再是“海歸必錄用”,而是要求應聘者具備企業需要的才能。 國企:注重技能而非文憑 據悉,目前國有企業較為青睞的海歸對象,主要是那些原本已有不錯的工作經歷而出國深造的人,這些人一般能成為國企的中高級主管職位招徠的對象。不過同樣的,國企也不再只盯著海歸的牌子。“我們承認有過海外求學經歷的人才素質可能更高,但有的海歸自恃過高,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強調待遇。大事做不來,小事又放不下架子。我們招人是來做事的,光要那海歸的牌子干嘛?”某大型國有企業人事部負責人的這番話道出不少國企的心聲。 事實上,筆者從一家知名國企的招聘要求上看到,這家企業對人才掌握的相關管理標準技能提出了具體要求,而對人才是否海歸卻只字不提,由此可以看出,現在企業對國際人才的技能要求更重于地域要求。 外企:海歸未必就加分 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有規范的管理、廣闊的發展前景、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外企一直是海歸回國的就業首選。同時,由于有國外生活的經歷,比較能理解外企文化,而且有較廣闊的視野,因此海歸也一直較受外企的歡迎。不過,現在的海歸不再像前些年那樣,只要會說一口流利外語就不愁進不了外企。隨著國內外語人才的增多,海歸們想單憑語言優勢求職,已變得很困難了。 很多外企人力資源經理都認為,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從業經歷+純熟的外語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最為搶手。 “現在海歸越來越多,海歸已沒有太多的優勢。尤其是一些自費讀碩士的留學生,只去一兩年,有些人語言都沒學好。”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人力資源主任張衡告訴筆者,他們不會因為應聘者是“海歸”就加分,關鍵還是看能力和工作經歷。不少外企均認為,傳統意義上的“國際人才”概念只能作為輔助參照,而不能作為引才的決定性要素,關鍵還要看求職者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高低。 民企:愿出高薪但要有真才實學 以前,留學人員回國大多是為外企所聘用,但近幾年來,這種狀況漸漸地發生了變化,海歸選就業的方向也趨于多元。“未來,隨著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加速,大量的留學人員會更多地來到本土的民營企業,甚至一些鄉鎮企業,這是海歸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一位人力資源專家表示。 據了解,在2007年廣州舉行的“民營資本與高新技術項目對接洽談會”上,共有37家民營企業進場招攬海歸。廣州某醫療器械公司人力資源主管陳先生說,只要是人才,對公司發展有幫助,再高的薪水他們也愿意付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