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數據支持、跟蹤調查,人們可以明白不同類型高校、專業的問題所在,接下來出臺的意見、建議才會更有針對性,高校也能根據存在的問題形成各自的課改想法。
一張漁網撒下去,漁夫期待撈到各種各樣的魚,但撈到的魚總是品種過少。實際上,這不是因為漁網不好,而是方法不對。不同品種的魚,分布的水深本來就不同,想要“一網打盡”,實在過于理想。
多年來,研究生課程也存在灌輸式講授、因人設課、大課過多等諸多問題,已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
日前,教育部下發《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致力于研究生課程改革。能夠向前推進一步固然是好事,只是人們發現,這個大而全的《意見》想要將往昔的問題“一網打盡”,似乎搞錯了一些概念,也少了一些讓人最期待的內容。
重拉項目不等于重科研
重科研、輕教學歷來是國內高等教育最為人詬病的話題之一。此次公布的《意見》指出,研究生培養要“切實轉變只重科研忽視課程的實際傾向”。如果不細加咀嚼,研究生培養重科研、輕課程的“罪名”就此落定。那么,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輕教學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重科研卻并不存在。”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眼下三年的研究生學制,第一年研究生時間被課程占滿,第二年剛剛接觸到科研的“皮毛”,第三年又要忙于找工作,用于科研訓練的時間通常非常有限。
“很多導師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申請科研項目、經費報銷、開會、出差和結題上,用于指導研究生做科研的時間可想而知。研究生們要么是自己在實驗室里琢磨,要么就被導師委托給‘二老板’(課題少的導師)培養,談何‘重科研’?”高山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
如果說教育部要規范的是研究生幫導師“打工”、幫助導師報項目發票等問題,尚且有理。那么,導師“重拉科研項目、拉經費”的行為又怎么能夠與人才培養中的“重科研”畫上等號呢?
究竟科研與課程的位置該如何擺正?
在北京化工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研究生張仕林看來,研究生水平提高的關鍵在于科研實踐,而不是課程。“因為要想提高學術水平,動手操作比學習書本知識收效更快。”他珍惜每一次進實驗室學習的機會,也很重視每一門與課題相關的課程。
記者分別采訪了一名傳播學(文科)、一名數學系(理科基礎學科)的研究生。前者表示,在理論學習之外,缺乏實踐動手的機會;后者則希望彌補基礎課程的“短板”,擴充課程學習量。顯然,重視課程并不是所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急需”。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凱的體會是學生的知識系統性、科研實踐能力都比較欠缺。但是,“研究生教育中,科研與教學相互滲透,從人才培養角度看,不該有非此即彼的對立”。
相反,科研是學生暴露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高山表示,研究類型碩士課程的開課思路應該是先在科研中遇到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去討論,并不是先去灌一堆知識,再憑著這些知識去指導科研。“與國內外研究生相比,中國研究生總體來說動手能力更差,如不在這方面加強很容易成為未來就業的短板。”
面面俱到卻缺少重點
研究生課程中,究竟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張仕林表示,大課(政治、英語、數學、專業基礎課)占去了研究生課程過多的時間,“從低頭玩手機的情況來看,就知道這樣的課堂效果并不理想”。
侯定凱則認為,一些研究生課程愛用“XX學”“XX概論”這類不著邊際的名稱,讓學生無法準確獲知課程內涵,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方向和興趣。
高山建議,將研究生課程開設權利下放到院系,防止學校定一個課程方案多年不變。研究生課程的確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是在大而全的《意見》中,這些問題要么只字未提,要么只有寥寥數語的指導意見,湮沒在幾千個文字中無的放矢。難怪《意見》出臺當日,部分網友建議,“研究生課程建設應先從學生、教師中調研”。
而《意見》背后的實證調研、數據支持,也是侯定凱最期待看見的內容,“因為有了數據支持、跟蹤調查,人們可以明白不同類型高校、專業的問題所在,接下來出臺的意見、建議才會更有針對性,高校也能根據存在的問題形成各自的課改想法”。
但是,這部分數據并沒有反映在《意見》中。事實上,每年有大量各級各類的教育科研項目,都在就研究生教育質量、課程等問題開展調查,其中的數據可以為研究生課程改革提供參考。再回頭看看這份《意見》,缺少了基于實證數據的政策文本應有的嚴謹性。
誠然,為了保障高校的自主權,主管部門出臺過細的規定并不合適。然而,“現在的政策常用籠統的語言描述復雜的教育問題,這樣的話語方式在忽略問題多樣性的同時,也讓政策落實失去了抓手。”侯定凱說。
侯定凱指出,正是在這樣的政策文本風格下,人們容易對議題本身產生質疑。大家對政策的理解和認同與決策者的初衷向左,課程建設便難以推進。“與其讓眾人猜度,不如抓重點問題敘述。例如,目前研究生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是什么、我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如此行事,主管部門就無須再針對《意見》發表解釋,課程建設的道路也會順暢一些。
不能只往前看不往后看
就在《意見》推出后不久,湖北省啟動研究生課程建設試點工作,經學校申請和省里推薦,教育部同意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大學、三峽大學等5所高校為全國學術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試點單位。
如此響應的方式究竟效果如何,現在談還為時尚早。但就做法本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師表示,這種教老師如何上課的方式,本身比較容易引起老師們的反感。加之,研究生課程、教師授課方式的差異性比本科要大,試點示范并不見得合適。
“從改革的角度來說,與其找試點單位,不如總結一下哪些學校、哪些專業的導師教學比較好,做好信息和經驗的分享工作。”侯定凱說,研究生課程建設和改革的工作多年來一直都在許多高校中進行。事實上,各專業的教師還是很想知道同行們是如何設置、講授和評價課程的,以及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看法。
“如果能將老一輩優秀導師的教學經驗積累、傳承下來,提供給年輕一代的導師使用,比那些優秀教學獎評比之后,便將成果束之高閣,或一味推出試點項目的做法,要好得多。畢竟,改革不能只往前看、不往后看。”侯定凱說。
山東大學老教授馮大誠對這一觀點表示支持。他與記者分享了自己作為山東大學研究生在吉林大學讀量子力學研究生班的故事。為期2年的學習,“中國量子力學之父”唐敖慶等大家親自講授,教師、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早年間的做法對于今日的研究生跨校、跨院系選課也有一定的啟示。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是1979年的研究生。據他回憶,當年的課程很少在教室中進行,更經常的是在導師家中聊天,一次聊一個話題,去之前每人都會有所準備,回去后學生們也沒少看書。
顯然,程方平所說的教學方式,更貼合《意見》中所提及的“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但是也超出了《意見》中“加強課程管理與監督”的“跑道”。而在他看來,對于研究生人才培養,主管部門發揮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精神,也許更有幫助。
專家觀點
轉換角色 服務師生
■侯定凱
接下來該怎么做,誰來監督,《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并沒有明示。
比如,《意見》中有一條,“完善制度體系,強化政策措施,引導和要求教師潛心研究教學、認真教書育人”。誰來完善?誰來強化?誰來引導?讓人產生了很大疑惑。
一方面,我們不能假設教師不愿意上課。實際上很多教師還是愿意投身課堂的,只是現實總會讓他們失望。結果是,教師批評學生學習動機不端,學生則指責教師不好好教,最后變成了師生間相互推諉。在這種氛圍下,推行改革的難度非常大。我們的政策設計應該更多從如何消除教學障礙、減輕教師負擔等方面著手,從切實幫助教師心無旁騖地上課的角度來考慮。
另一方面,學生希望教師的教學活動有章可循,有一定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比如,讓學生提早獲知教學大綱,及時給他們反饋、指導。只有大家做事有計劃、有規范之時,問責才會相對方便,不至于出現師生相互推諉責任的情況。這是質量保證的底線性措施。慢慢地,因為大家的投入,研究生質量也會越來越好。從這個角度說,這次《意見》的出臺有其積極意義。
沒有過程的鋪墊而討論教育質量,無異是緣木求魚。在國外,人們可以看到有的高校教師的教學大綱會陳列在辦公室的走廊上,供教師、研究生翻閱,這不僅是一個相互學習的辦法,也發揮了互相監督的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