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衡量大學培養人才成效最直接指標的就業質量報告又出爐了!
近日,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陸續發布了201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以下稱“年報”)。中國青年報記者通過統計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論:學校所在地成大學生就業首選城市;國有企業仍占主流,但民營企業勢頭已起來;學生干部和專業成績好都可能成為獲得高薪的要素。
學校所在地成大學生就業首選城市
在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中,明確披露畢業生就業地的有69所。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這69份年報時發現,這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首選城市,并非某個具體意義上的城市,而是每一個學校的所在地。
比如,北京大學畢業生在北京簽約的比例,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留京率,達到了56.15%,位列第一。中國人民大學留京率達52.67%,北京化工大學留京率達42.9%,北京交通大學留京率也達37.74%。相應地,北京也就成了這幾所學校中畢業生簽約比例最高的城市。
這不是北京高校特有的現象。復旦大學畢業生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其中,在上海市就業人數共3107人,占畢業生總數的75.73%。南開大學畢業生在天津市的就業比重最高,其中本科生占比為52.24%,研究生為51.77%。大連理工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留在大連市的比例也最高,分別為24.59%、20.43%。
中西部高校也是如此。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生在湖北省的就業比重達30.47%,合肥工業大學在安徽省的就業比例有31.11%,四川大學留川工作的畢業生,占該校就業總人數的近一半,被媒體稱之為“川才川用”。
除了學校所在地外,畢業生簽約率最高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
值得注意的是,受國家支持中西部發展政策的影響,東部高校畢業生前往中西部就業的比例也不低。比如,清華大學畢業生去中部、西部就業的比例,就分別達到了6.2%和10.3%。華北電力大學的比例更高,本科畢業生去西部的為18%,研究生去西部的為15.7%。
不過,相比實際的簽約情況,不少學生從意愿上更傾向于留在東部。根據北京大學關于畢業生期望就業地域的統計,希望前去西部就業的比例為4.78%,去中部比例僅為2.39%,這兩者遠低于實際簽約比例2~3%。而對于北京、上海,他們期待的比例則達到70.22%,8.60%,也高于實際的56.15%和8.14%。
國有企業仍占主流,但民企已有起勢
年報里的就業,不僅包括人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簽訂勞動合同,也包括升學、出國出境、定向委培、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形式。
值得注意是,在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年報中,985高校本科生的升學率(即通俗所說的考研和保研的比例)基本在30%以上,有的還高達40%以上。比如,西安交通大學升學率為46.65%,北京大學升學率達到46.4%。但與211高校和普通高校相比,這一比例卻參差不齊:有的維持在20%以上,也有低至20%的。
從簽約單位的性質來看畢業生的走向,三資(外)企業的香餑餑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其中,985高校畢業生簽約三資企業的比例基本上都在10%以下,有的還停留在5%以下,比如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簽約三資企業比例是4.87%,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簽約三資企業的僅有1.79%。
取而代之的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但兩者比例孰高孰低,在不同學校卻表現不同,并沒有一個共性的比例。
僅以教育部直屬的985高校為例,有些高校的畢業生,簽約國企的比例牢牢占據了最大比重的位置。比如大連理工大學本科畢業生進入國企的有32.11%,東北大學本科畢業生的這一比例為48.6%,其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為52.7%。
在另一些學校,兩者的比例卻是不分伯仲。比如,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生進入民企的比例為28.79%,進入國企的則為28.16%。而中山大學42.92%的本科畢業生簽約民企,遠超其簽約國企24.42%的比例。
不過,兩者的發展走勢,卻有一個相對明晰的趨向。正如東北大學年報里所描述那樣,“國有企業仍占主流,但民營企業勢頭已起來”。
記者發現,與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013屆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相比,在2014屆畢業生就業年報中,國企簽約比例下降,民企簽約比例上升的趨勢在一些高校十分明顯。
比如北京大學,該校2013年本科生進入國企的比例為25.26%,進入民企的為13.89%,而今年,前者降至14.57%,后者則升至41.52%。
這一點和專業教育數據公司麥可思的數據一致,根據該機構所做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過去連續4年大學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數據(2009屆至2013屆),外企就業比例下降了4%,國企的下降了2%,民企的則上升4%。其中,民營企業就業增長較快的行業是健康,制造業和建筑類。麥可思創始人王伯慶說,受經濟增長減速和就業觀念的影響,變化較大的可能會發生在最近一年。
學生干部和專業成績好都可能成為高薪要素
不管是哪種單位會成為未來的就業高地,對大學生而言,更值得關心的是如何能找到一份較為理想的工作。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發現,不少高校報告提及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個人實際能力(專業能力)。
北京大學委托第三方機構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個人能力、道德修養及面試表現等較為重視。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年報顯示,用人單位更看重畢業生的個人實際能力、所學專業對口程度。在華中科技大學年報中,涉及到的用人單位最看重應聘人員的能力排序中,專業基礎也居第一位。
不僅用人單位這么看,畢業生自我評估也驗證了這一點。在浙江大學畢業生眼里,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排名第一的就是專業能力。
也有的講究“專業對口”。湖南大學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要求排序,所學專業是最重要的因素。此外,畢業生個人的品行與態度也是用人單位考量的重要因素。比如南京農業大學,用人單位認為最重要的前三位分別是:工作態度、表達與溝通能力、專業知識和學習成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調查顯示,職業道德在用人單位看重因素中排名第二。
在75份教育部直屬高校年報中,明確披露畢業生薪酬待遇有38份,其中,985的16份,211的20份,普通高校的兩份。
大體看來,本科畢業生與研究生的月薪差距在1000元左右。湖南大學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4145.1元,研究生則為5355.15元;廈門大學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為5037.2元,研究生為6048.4元;武漢大學本科生平均月薪達5176.95元,研究生為6041.45元。
在這些披露數據的年報中,浙江大學的平均薪資最高,本科畢業生為5225元,研究生的達7750元。但也有部分高校畢業生的薪資情況不容樂觀,如北京中醫藥大學,35.45%畢業生月薪低于2000元。
記者梳理發現,擔任過學生干部、專業成績好等都能成為高薪的理由。廈門大學年報提及,男生、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平均薪酬較高。
南京大學更加全面地梳理了這一關系:成績排名越高、學歷層次越高、父母收入水平越高的學生,月薪越高。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年報指出,人文學科學生起薪較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