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升初”取消共建 相關政策下午發布 推優比例、特長生比例變化等內容受關注 本市出“組合拳”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2014年起北京市將通過“組合拳”的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記者上午從市教委獲悉,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將于4月18日下午2點正式發布。據最新消息,在北京存在10年之久的共建生擬取消。特長生、推優生比例調整等家長關注已久的信息也將在今天下午浮出水面。
就受關注度較高的相關政策內容,本報提前在此進行了梳理盤點。
另外,北京全新的教育地圖也在下午亮相。地圖中16個區縣都將列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時間表。
關注
1
共建生擬取消?
前段時間,在一個以小升初家長為主力的群里,有學生家長透露“有些共建單位退費了”,這讓群內的家長們抓到政策有望調整的“證據”。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小升初研究項目官員李東方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免試就近入學、劃片派位招生,但目前北京市小升初擇校仍存在著大量‘推優、特長、共建’等方式,這些后面對應著‘以分數擇校、以錢擇校、以權擇校’。”李東方認為,“以權擇校”已成為“頭號公敵”,因為普通老百姓根本無法和特權階層相比較,所以人們對共建生這種招生方式關注度最大。
什么是共建?
“共建”是具有北京特色的“小升初”政策。國家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與名校通過“合作共建”,滿足本部門職工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實際操作中,共建單位有時利用公共資源給名校額外支持,有的是職工自付費用,以“共建”名義統一交給學校。
關注
2
特長生比例“縮水”?
以特長生的身份擇校可以追溯到2003年,此后,特長生比例也有逐年提高趨勢。
美術、舞蹈、器樂……由于文藝特長的評定相對較為主觀,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憑借“一技之長”完成“小升初”擇校,有的孩子甚至從三四歲就開始走上“報班學藝”的漫漫征途。
據某社會培訓班的工作人員介紹,有些孩子其實是在家長的恩威并施下為了特長而學習特長,孩子付出大量時間,家長付出大筆金錢。
在多年特長生招生比例提高的前提下,去年,海淀區出現了特長生減招的風向。
今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發出“小升初”特長生“減招令”,要求到2016年,小升初特長生招生比例應降到5%以內。沒有特長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設該方式。
在今年北京兩會上,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曾透露,北京今年的“小升初”政策在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原則的基礎上會有適度調整,推優、特長比例會逐漸減少,最終全面取消。
海淀區去年特長生減招情況
類別 減招人數
科技 54人
文藝 43人
體育 304人
什么是特長生?
特長生是北京“小升初”入學方式中,市、區兩級教育部門所規定的最“順理成章”的擇校渠道。特長基本分為藝術、科技以及體育三種類型。
關注
3
推優生暫保留?
近年來,北京各區縣不斷擴大推優的比例。但去年海淀區的推優比例下調了1個百分點。
從海淀區2013年推優的賦值表看,可為推優“錦上添花”的項目非常多,包括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市級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各種成績所表現出的素質發展評價結果,還有科技藝術體育獲獎情況,以及學生干部崗位。
有一線教師認為,不少學生為了在“小升初”中獲得推優資格,從低年級便開始“迷戀”各種榮譽,并且爭當班干部,使小學校校園過早彌漫著功利色彩。
此前,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到2015年取消推優已經納入政策考慮。
昨天,某中學校長在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或將暫時保留推優這一入學方式。該校長認為,長久以來家長培養孩子的模式和“小升初”的入學方式已經產生某種正相關的關系。若突然取消推優,此前按此方法培養孩子的家長一定不買賬,因此政策或將“軟著陸”,今年先有個過渡期,今后慢慢減小比例直至完全取消。
2013年部分城區推優比例
西城區:30%
東城區:20%
石景山區:16%
海淀區:12%
2013年海淀區可全區招收推優生學校招生計劃
理工附中:130人
101中學:120人
北大附中:80人
清華附中:80人
人大附中:80人
首師大附中:80人
什么是推優?
在“小升初”幾種主要升學渠道中,推優又叫做推薦派位,是各區縣確認的重要入學方式。實施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為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進入優質中學的機會。
歷史沿革
北京小升初“四階段”
1993年至1997年
北京市首次提出改進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辦法,取消區縣統一組織的小學畢業考試。
自此,“小升初”的演繹可粗略歸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93年至1997年,這一階段最大特點是取消統一的小學畢業考試,強調各種競賽成績與升學脫鉤,最終實現免試就近入學的目標。同時,放開擇校的口子,但嚴格控制擇校的比例。
1998年至2002年
1998年的北京“小升初”政策中第一次出現“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不得招收擇校生”的規定。但此時,民辦學校以及民辦公助學校的招生入學方式開始挑戰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出現了公辦初中招收“擇校生”、高額收取“擇校費”、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合作招生等現象。
2003年至2007年
北京“小升初”政策變化進入螺旋式循環階段。2003年,北京市“小升初”政策首次提出堅持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方向,進一步縮小區域和校際差距。在隨后的幾年中,“小升初”逐漸形成包括劃片就近入學、回戶口所在地入學、進入寄宿校(班)、特色實驗學校(班)入學、進入辦學體制改革試點校和民辦學校、特長生入學、特殊教育入學、企事業子弟學校入學、共建生入學以及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等十余種方式。其中,特長生的比例逐年提高。
2008年至今
北京市教委將制定“小升初”政策的權力下放到各區縣,因此各區縣的政策各不相同。到去年,小升初入學方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