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真的很難嗎?且看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的做法——
漫灌變滴灌 減負不減質(教改一線)
4月下旬的一天,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三(2)班數學課正在講“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老師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們思考、舉例、得出結論。孩子們舉一反三,你搶我答,氣氛好不熱烈。隨后,學生們利用人手一臺的電腦,進入數字化校園系統,開始在線做練習。量很少,幾分鐘就完成了,練習結果即時出現在教師電腦上。全班三十幾個孩子只有2個孩子做錯,老師隨即對其進行輔導……
這是該校的數字化校園系統。這個系統中,記錄著學生的各種數據,教師能輕松掌握學生的知識點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課后作業時間也有效減少。“借用農業術語,我們就是變漫灌為滴灌。漫灌就是不合理的作業,繁瑣、重復;滴灌就是有針對性地教學。”校長陳立華說,“滴灌是針對根的灌溉,有效、節約。對學生來說,小學也是人生的根,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生的。”
學校經過長期的教學和研討,提出了“構建幸福教育的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整合課程內容,實現“四個轉變”:課程設置關注人的發展,由知識向能力轉變;課時長度立足實際需要,由平均向按需轉變;課程目標突出能力培養,由單值對應向多元對應轉變;課堂教學強調因材施教,由漫灌向滴灌轉變。
該校精心設計了“作業監控記錄表”,這是學校對課業負擔進行“日記錄、周監控、月評估”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一份四年級某班3月份的表上,列明了每天語數外三科的作業類型,有預習、摘抄、簡算等內容,都是基礎作業,全部完成時間控制在二三十分鐘。班主任是“監控”班級作業情況的統籌者,某科的作業稍多,別的科目就要減少,控制總時長。
“減量不等于減質,我們減的是重復性的內容,有興趣、有余力的孩子還可以自行拓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學校副校長張琪說。“四年級有七八個孩子特別愛寫作,在班級空間里貼出自己創作的小說,‘粉絲’還不少。”說起這些,語文老師劉立紅顯得很高興。
為了拓展孩子們的興趣,學校安排了廚藝、陶藝、版畫等15門拓展課程,學生可以自主選修。在活動室,身著白紗裙的女孩們,認真地在練習著舞蹈;陳列室里,可愛的風車模型上印著小熊維尼。有趣的是,學校還有個“小胖墩俱樂部”。利用每天的體育活動時間,十七八個孩子會在這里接受減肥訓練,還有針對他們的食譜。體育老師王長柏介紹說,全校學生都能保證每天將近2個小時的鍛煉時間,小胖墩體重降了下來,意志也增強了。
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學校作業少了,家長卻有顧慮,為孩子報名各種課外培訓班。為此,在減負過程中,朝陽實驗小學主動與家長溝通,贏得家長的支持配合。2011年學校啟動“小書包減肥”行動,讓學生的書包真正輕下來。學校負責人說,“開展這樣的活動,不僅僅為了減輕學生負擔,還希望引導教師、家長切實轉變教育觀念,一起為學生減負。”
切實減輕學生負擔,離不開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為了讓教師快速成長,朝陽實驗小學教師堅持開展“青藍工程”,每個新教師都會有一個“師傅”帶領,互相聽課、打分、學習,用“師徒結對”的方式,促進教師共同成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