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期間,其中一個小組的成員在商量機器人的設計圖紙。
商業競標式的課程設計,80多個小時連軸轉的極限要求,清華大學的一項課程改革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創新印跡。這樣的顛覆,來得并不早,高等教育理念的突破、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在一次次沖鋒中,總是受到積弊巨大慣性的牽制、觀念墨守成規的桎梏。
教育興,則國家興,期待各校的教育改革由點及面,各地的破局突圍星火燎原。改革需要加碼,需要加速,需要更大空間。
“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使我國南海海域板塊抬升,出現一座新無人島A,你們的任務就是合作開發物資運輸投放系統及制作商業勘探開發計劃,以取得風險投資贏得競標。”4天前,一份特殊的課堂任務擺在了清華大學78名學生的面前。盡管他們還沒完全弄清要做什么,但倒計時已經開始,接下來的80多個小時里,他們只能從零開始、邊學邊干。
這是一堂創新型課程,名叫“跨學科系統集成設計挑戰”,于1月14日至17日在清華舉行,參加學生以清華大學本科一年級新生為主,來自工業工程系、精密儀器系、新聞傳播學院和美術學院等20個不同院系,并被打亂分在8個小組。據了解,該課程的目的是讓在校本科生廣泛接觸不同的學科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跨學科團隊協作、項目控制與時間管理的能力。
推薦閱讀:
直擊2013藝考現場
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考報考指南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招生簡章匯總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報名時間匯總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時間盤點
2013年各大藝術類高校新政盤點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網上報名入口匯總
藝考編導類專業影視評論寫作方法及范文匯總
目的
培養管理協作能力才是重點
“跨學科系統集成設計挑戰”的參與者分為“挑戰方”和“任務方”。教師和經選拔參與準備教學內容的學生是“挑戰方”,他們的共同任務是設計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交給“任務方”,也就是實際參與學習活動的78名學員,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
為了打動“風投人”獲取資金,在17日的整體方案展示中,經歷了80多個小時不間斷極限挑戰的學生完成了許多作品:有商業開發方面的,如石油礦物等資源勘探開發、智能捕魚等;有軍事應用方面的,如全自動海面監測防御系統;還有環境保護方面,如海空協同智能油污清理系統。
但解決技術難題并非課程的關鍵,課程負責人、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顧學雍稱:“在真實世界里,處理技術以外的困難,是比解決技術本身更難、更重要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整個課程項目除了要求學生自己去理解掌握自動機器人的組裝控制、航拍攝像等“技術活”外,還要做點兒“藝術活”、“控制活”和“人文活”。比如課程要求他們完成極限學習的記錄工作,要拍照片、寫博客、剪視頻;當事件和任務復雜交織在一起時,時間管理、事件管理、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等難題個個棘手,他們都要能夠妥善安排和解決。
此外,法學專業同學還成立了“專利局”和“法院”,受理知識產權的申請、授權和起訴。課程期間,“專利局”受理批準了共計30余項專利,“法院”也成功調解了一起知識產權糾紛。
“我們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顧學雍介紹道。
推薦閱讀:
直擊2013藝考現場
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考報考指南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招生簡章匯總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報名時間匯總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時間盤點
2013年各大藝術類高校新政盤點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網上報名入口匯總
藝考編導類專業影視評論寫作方法及范文匯總
反思
灌輸式教育無法培育出真正的人才
為了完成任務,好幾個小組采用輪休方式24小時不間斷進行“車輪戰”研發,但這正是80小時不間斷極限學習過程的精髓:在極限的、復雜的任務過程中,不僅完成技術的學習,也要完成時間管理、團隊協作和人生體驗的學習。
從河南鄭州趕來參加“挑戰方”的薛源雖然還是名高中生,卻已經是機器人“小專家”,他說:“對于清華學生而言,要想出色完成任務,不僅要在技術上下功夫,更要成功處理好時間、人、事情的關系。”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盧達溶教授稱:“如果學生進入大學后接受的仍然是灌輸式教育,那就是將大一念成了高四、將大二念成了高五,對學生的真正成長毫無意義。”
盧達溶的話,戳中了中國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核心難題——并不是辦學規模或師資力量的大小強弱,而是急需扭轉的辦學理念。
有著多年國外教學經歷的顧學雍認為,我國大學生與國外大學生相比,在接觸社會、自主學習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差距。許多專家學者也認為,我國高校現有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必須改革,要從灌輸式教學法轉向啟發式、開放式教學;要從學生個人學習,轉向提倡團隊合作學習;要從某一學科單打獨斗,轉到跨學科合作解決問題。
“在原來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基本是觀眾和聽眾,只是被動接受,這樣無法培養出真正人才。”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表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高校,先要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清華這次創新就非常好。”
推薦閱讀:
直擊2013藝考現場
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考報考指南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招生簡章匯總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報名時間匯總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時間盤點
2013年各大藝術類高校新政盤點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網上報名入口匯總
藝考編導類專業影視評論寫作方法及范文匯總
探索
轉變過時評價體系才能讓創新持續
“中國的大學現在就必須設計未來100年的發展方向。”顧學雍說。其實我國高校從未停止創新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0年,北京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的24名學生利用網絡視頻共上一堂課,他們基于校園現實需求,先后展示了校園節水計劃、節能省電等方面的創新方法和措施。
而清華大學每年也拿出100個核心實驗室作為實驗室科研探究課程,供全校的本科生選擇“進駐”,這門選修課以個人興趣為導向,完全打破專業壁壘。每學期在8個實驗室“見習”后,就可以獲得1學分,每學年可以選修一次。如此算來,一名本科生在畢業前最多可以接觸到32位國內頂尖學者,其科研能力也將因見多識廣而獲得增長。
不過這些頗具革命性的創新教學方法,一直只是小范圍試點或實驗,還沒能大規模地在北大或清華的全校本科生中得到應用,更談不上全國推廣。
“這類創造性的課程對教師而言是個挑戰,一時觀念轉變不過來也很正常,但這是大勢所趨。”查建中說,“我認為當越來越多的學生、老師和高校認識到啟發性、開放性學習的益處后,推廣只是時間問題。”
但在高校中,創新課程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參與人觀念的轉變,更需要高校評價系統的轉變。
“現在高校評價教師的體系標準已經過時,許多優秀教師被這些過時的教書匠標準牽扯精力,大部分教學考核只看是否滿足了教學的學時,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根本無從談起。”查建中稱,“要用校外產業的評價、畢業生的表現評價教師,才能激勵更多教師轉變教學方法,創新型的教學法才能真正可持續發展。”
推薦閱讀:
直擊2013藝考現場
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考報考指南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招生簡章匯總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報名時間匯總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時間盤點
2013年各大藝術類高校新政盤點
2013年全國各高校藝考網上報名入口匯總
藝考編導類專業影視評論寫作方法及范文匯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