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日前表示,雖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標準各地并不一樣,但教育部“完全理解,也充分尊重”。他表示,現在各地標準不一樣,教育部完全理解,也充分尊重,方案對當地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利益都要照顧,要制定合理、合法、合情的門檻,爭取多數人認同”。
教育部的這種尊重,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此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件要求,各省份“原則上2012年年底”公布“異地高考”方案。面對這份紅頭文件,許多省份,幾乎可以說是在第一時間內就開展行動,并且拿出了具體的方案,而以北京、上海與廣東(俗稱北上廣)為代表的一些省市,卻遲遲不見表態。在這份紅頭文件與全國輿論的壓力之下,這些省市,幾乎是踩著文件所限定的時間的底線,公布了他們的“異地高考”方案。然而,這些方案一出臺,就招致了除本地之外的媒體的強烈抨擊。不過,對于教育部來說,不管是什么樣的方案,這,總是有了回復,因此,也算是給足了教育部的面子,于是,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教育部的“完全理解,也充分尊重”,也就不難理解。
推薦閱讀:
全國各省市異地高考方案 阿慶:反對 肖兵:鬧劇 晨霧:要理性
自主招生報考指南 北約 華約 卓越 同濟 武大 中山
直擊2013藝考現場 2013年藝考招生簡章匯總
不過,教育部在表示“完全理解,也充分尊重”同時,似乎忘記了要求出臺“異地高考”方案的初衷是什么了。為什么要出臺這一方案呢?說得形象些,就是要解決“北大是北京人的北大”“復旦是上海人的復旦”這個中國高等教育的怪胎。然而,如果有些省市所出臺的“異地高考”方案,所設定的門檻太高,那么,與沒有出臺這個方案,已經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不同的,只是,多了一篇外地人依然達不到要求的方案而已。這樣的方案,看似解決了異地高考的問題,其實,是給顆甜棗再打一巴掌,最終還要將那顆甜棗搶走。能享受這顆甜棗的,依然只是本地考生。這樣的方案,為什么要得到理解并且充分的尊重呢?
教育部之所以對這樣的異地高考方案“充分尊重”,還在于,“爭取多數人認同”。問題是,這里的“多數人”,究竟是本地的多數人還是包括異地人在內的多數人呢?在爭取多數人認同之前,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北京學生考進北大的幾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廣東考生的37.5倍,是貴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而上海考生進復旦的機會是全國平均的53倍,是山東考生的274倍,是內蒙古考生的288倍!所以,如果這里的多數人,僅僅是指本地的多數人,那么,這樣的錄取比例,也絕對不會有多大的改變。
千呼萬喚,總算出臺了異地高考方案,這是好事。不過,面對某些方案中所設定的崇山峻嶺般的高門檻,“充分尊重”的表態,是不是該慢一點?
推薦閱讀:
全國各省市異地高考方案 阿慶:反對 肖兵:鬧劇 晨霧:要理性
自主招生報考指南 北約 華約 卓越 同濟 武大 中山
直擊2013藝考現場 2013年藝考招生簡章匯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