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中學,有多大的力量,將自身優質教育資源像種子般播撒?一所中學,有多大的胸懷,盡己所能推動校際間、區域間甚至異地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彭芝說:“一所學校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蘊含在自己的校園內,大生命則體現在整個教育事業中。”
10年來,人大附中成為一塊優質學校發揮輻射作用的實驗田,為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共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積累了有益經驗。
異地聯合辦學
“幫是為了最終的不幫”
北京西部偏遠山區,坐落著一所普通中學——延慶縣永寧中學。永寧地區的老百姓說,我們做夢也想不到,能讓全國名牌中學辦到我們身邊!做夢也想不到的事,通過人大附中與永寧中學的“手拉手”實現了。
2005年12月,人大附中的800多名師生為永寧中學帶去了校服和書籍,為山里孩子開通了遠程網絡系統,還進行了“一對一”結對互動活動。2007年,永寧中學成為人大附中延慶分校,人大附中派出11名教師前往延慶“支教”。每學期,10至20名永寧中學的學生和多名老師,還可以來人大附中“留學”。
人大附中政治教師李虎說:“‘知識改變命運’在孩子身上的體現尤為深刻。”
2009年,受人力、物力所限,人大附中很難再派出教師到延慶任教,學校就將延慶分校兩個班的高三學生全部帶回人大附中本部!劉彭芝說,“幫扶不是取代,幫是為了最終的不幫。”現在永寧中學已是延慶東部山區最好的學校。
回憶起人大附中輻射優質資源的發端,還是從與河南新密聯合辦學開始。
2002年,河南新密一位新上任的市長千里迢迢來到首都,在人大附中的校園里整整守了兩天,他在尋找解決中原教育難題的鑰匙。被深深打動的劉彭芝決定,與新密市政府合作創辦人大附中鄭州分校。如今,這所學校已在當地頗具影響力。
區域托管幫扶
“授人以漁,不如直接派一個打魚的領頭人”
人大附中逐漸認識到,優質學校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最有效、最可持續的方式還是在區域內幫扶托管,提升基礎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
2009年,劉彭芝派出副校長于秀娟任北航附中校長。一年多后,于秀娟問劉彭芝:“你把我派出去,現在后悔了嗎?”劉彭芝答:“我不后悔,我心疼。”
2006年,人大附中正式委托管理北航附中,從自身隊伍中抽出一支精干的管理和教學團隊,讓有經驗、能力強的校領導“挑重擔”,讓數學、語文4位一線骨干教師當“領頭羊”。慢慢地,北航附中各項辦學指標不斷提高,發展進入快車道。“北航附中的聲譽大大提升,我們教師的職業感、幸福感也增強了。”北航附中教務主任趙曉蕊說。
劉彭芝說:“授人以漁,不如直接派一個打魚的領頭人。優質學校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好方式,就是培養大批優秀校長和優秀教師,辦出更多讓人民滿意的好學校。”
優質資源輻射全國
“星星之火,會成燎原之勢”
貴州畢節的山區孩子,通過遠程互動教學,和人大附中的學生同上一堂英語課;寧夏六盤山的高中教師,在網上任意下載名校課件;新疆塔吉克族學生凱薩爾,初一就來到人大附中“留學”……這一切,離不開人大附中“優質資源輻射全國”的不懈努力。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借力信息技術的東風。2005年9月,人大附中、教育部科技司、清華大學等共同發起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聯盟網絡上有數百所學校的精品課程視頻,我觀摩學習后教學水平提高,還打造出深受學生歡迎的本土化精品課。”貴州畢節民族中學語文教師丁宇說。目前,聯盟已輻射全國各地的3940所學校,注冊師生達60多萬人。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校長教師。“中國基礎教育卓越校長、卓越教師培養基地”在人大附中落戶。上海甘泉外國語中學校長劉國華說:“我們觀摩人大附中的精彩課程,聆聽數十位專家的高端報告,還多次參與體驗專題匯報,逐漸讀懂了什么是優質教育。”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名校承擔起社會責任。“國培計劃”中,人大附中聘請數學家、文學家、教育科研專家和一線名師,3年來,共培訓來自20多個省區市的300名高中骨干教師。從2002年開始,人大附中還陸續接納來自中西部地區和北京城鄉的幾百名小“留學生”。
優質教育資源像一粒粒種子,播撒到哪里,便有機會在哪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正如劉彭芝所說:“一所學校的作用是微小的,但如果許許多多好學校都自覺承擔起責任,星星之火就會成燎原之勢,優質教育的陽光就能照在更多孩子身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