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考研大幕即將拉開。今年的考研人數有下降趨勢,不過還是有不少學子在考研這條路上堅持著。
說起考研這條路,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年輕的時候,總要為了某件未知的事情拼搏一回。不管最后結果如何,至少我努力過。”
就是想繼續當學生
記者采訪時,正好是圣誕節,城市里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氛圍,不過代代卻沒了這個心情,“平安夜,我在自習室看書看到10點,回到宿舍室友全都出去聚會過節,只留給我一個蘋果,我邊吃蘋果邊許愿,希望這個周末的考研能順利通過。”
代代是海大中文系的大四姑娘,說起自己的考研意愿,代代笑著說自己“還沒有當夠學生”,代代是四川人,剛上大學那會兒,并沒有讀研的打算,只是后來隨著認識的學長學姐畢業,跟他們交流的時候,總是能從他們的對話中讀出工作中的艱辛與無奈,這也讓代代開始對工作以后的現實有些畏懼,“我覺得還沒有做好面對社會的心理準備,還想在象牙塔里再待幾年。”
從大三正式確定自己的考研志向開始,代代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這條艱辛的考研路。從9月到12月,整整四個月,代代每天都要學習將近12個小時。代代有一本小日歷,想“破戒”的時候,就把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寫下來,等考研結束了,一件一件慢慢兌現,現在代代的小日歷本上已經攢下了不少愿望。
為了實現研究生的夢想,代代選擇的是跨專業考研,代代說這也是無奈之舉,“父母希望我以后能回到四川工作,那最好要考取四川省內高校的研究生,挑來挑去覺得四川大學最有實力,可中文專業算是川大的熱門學科,競爭壓力太大,所以我跨到社會學專業,也只是為了能有考取研究生的更大可能性。”
就想上個211院校
記者找到王凡的時候,他正在青島大學考研自習室里蒙頭默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告訴記者,現在復習時間緊張,他只能在中午吃飯時間給記者一個小時,說完,他頭也不抬地繼續開始默背。
王凡是考研“二戰”軍里的一名,說起自己最初打算考研只是因為“不甘心”,2010年高考,因為填報志愿時的預測失誤,這個青島男孩被調劑到四川省樂山師范學院學習化學,“當時來念大學,我就是抱著‘一定要考研,研究生念一個211學校,給自己正名’的念頭。”用王凡自己的話說,自己不是一個 “優等生”,大學前幾年,自己跟其他同學一樣,多數是在“混”日子,因此基礎也不好,大三上學期,應該開始籌劃考研,但有成功的學姐說,戰線不必拉得太長,集中幾個月突擊考試,聽了學姐的話,王凡從10月份開始壯志酬籌準備考取北京化工大學,結果卻輸得一塌糊涂。
王凡痛定思痛決定“二戰”,“‘二戰’,有三成是因為不甘心,剩下七成還是覺得研究生更‘吃香’吧,我經歷過畢業找工作,對這一認識也更加深刻。”
回到島城之后,王凡一開始在家復習,一個月之后,王凡覺得家里的環境不適合學習,就約定了幾個“二戰”的小伙伴們一起去青大的自習室看書。
王凡說自己這次是“背水一戰”,“我甚至不敢去想如果這次再考不上以后將做什么打算。”除了自己的心理壓力之外,王凡說家人在無形中也給了他不小的壓力,“我在家備考一年,家里反對聲音不少,如果這次考不上,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向家里人交代。”
考研隊伍里的“水軍”
張曉說自己是考研隊伍里的“水軍”。
雖說也是從九月開始備考,張曉的備考之路似乎顯得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每天的研究生備考,各類校園宣講會、求職招聘會、公務員考試,他一個也沒落下,“對我自己而言,并沒有特別想要繼續深造,只是想多做幾種嘗試,考研對我來說只是其中一種選擇。”現在張曉已經拿到了一家企業的offer,不過他說自己還是會考研試試看,“畢竟我也曾經為了考研努力過,不管考上與否,我都沒有遺憾了。”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發現像張曉一樣的考研“水軍”也有不少。他們中有的是因為求職受困進而“臨時起意”,有的是為了家人的希望并非個人意愿…… “考不考得上都是一種回憶,至少在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跟別人一樣努力過一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