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戴喜娜是個土生土長的“90后”天津姑娘,今年夏天從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畢業后,這個曾經擔任學生會主席并且已經保送讀研的姑娘做出了一個決定——去甘肅支教。
從8月23日到達甘肅定西至今,喜娜已經在當地支教了一個多月。談到這短短一個多月的變化,喜娜說,以前在家時自己除了努力學習,從沒真真正正干過一點兒家務活,但支教生活改變了她,不僅讓她對生活有了新的體驗,也讓她開始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
支教日記
7月27日:想幫助我看到的蒼涼
去西部的原因,開始是最單純的,但是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的原因交織在一起。很久以前,我曾經寫過我有一種西部情節的,喜歡大漠孤煙直,喜歡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壯闊。這種對自由、對漂泊、對粗獷的渴望,才是我最初最真的想法。我沒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我只有自己的正義感和善良。知道自己的力量實在薄弱,我只想去幫助我看到的蒼涼。
8月24日:突然陷入深深的迷茫
8月23日下午安全抵達甘肅定西。我們到了學校,條件比想象中優越很多。突然陷入深深的迷茫,意義呢?高強(支教團成員)說:其實歷練就是一種心態,只要想歷練,不在環境的。吳世偉(支教團成員)說:在艱苦的環境下,發現各個都不差。都保重,夢想美好,圓夢艱難。
9月6日:一天要上8堂英語課
來到甘肅已有半個月時間,已經適應了這里干燥的氣候和人們的作息,工作開始按部就班。我們支教團在兩個地方支教——巉口和內官營。
處于巉口的希望學校生活工作環境相比較非常艱苦,全校21名教師,生物、地理科目的教學幾乎空白,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特長生“小三科”非常薄弱,學生美術課沒有彩筆(有心的朋友可以幫忙),各類學習硬件設施并不完善。我們團里的五名支教老師,幾乎包辦了全校的美術、體育、品德、科學技術、地理等課程。生活環境也一樣艱苦——還未接通自來水,只有窖水、旱廁,交通非常不便,無暖氣,經常性停電,煤氣也不穩定。
而我所在的內官營鎮中學,條件稍好但教學任務也都非常重。以我教英語為例,周一到周六,加上早自習、加課,每天一共8堂課。這8堂課無論怎么分,我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最差的連26個字母都說不全。學生們手里的材料只有課本和練習冊,而這些他們似乎也無法消化。我還在摸索,還在努力。
9月11日:雖忙碌但心里很幸福
在家的我,每天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還喊著“要自由,要獨立”“新時代的女性要擺脫家務”……但是當我來到西部,將將算作“獨立生活”時,對生活有了新的體驗,也對生活品質有了新的理解。
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刷廁所,今天還通了下水道,其實都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足以在我的世界顛覆我的過去了。而生活就是會有這些,不去用手和勤勞打造自己的生活,十個仆人圍繞,也是空洞又蒼白的生活。
今天完成了很多任務,雖然有點疲憊,明天還要早起和孩子們早讀,但是不知為什么心里特別幸福。我覺得,過去總幻想追求所謂的“品質”,其實沒有讀懂生活的大書……我在長大呢,雖然只是剛剛翻開這本大書的一角,但是我明白不去干永遠也不行。我愿意讓生活磨礪我,改造我,勞動讓人成熟,這句話我慢慢懂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