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大幅“瘦身”的情況下,近日中午,三大自主招生考試聯盟“北約”、“華約”(清華等7所高校)、“卓越聯盟”(北理工等9所高校)自主招生初試,半天即收官。
三大聯盟囊括全國27所高校,今年首次出現考試時間“撞車”,考生只能“從一而終”。
前有復旦大學考題問出“西游記里有多少妖怪”,這次“北約”的語文試題也不落人后,不僅挑戰了編笑話、對對聯等形式,內容涉及莫言、霧霾等社會熱點,試題一出,即在網絡上形成話題。
新穎考題
本次“大考”中,語文雖失去往年的必考科目地位,但“北約”的試題頻爆亮點。
今天上午,記者搜集了部分被考生奉為“神題”的題目,及部分考生的答案。
培訓機構學而思自主招生語文學科首席專家劉純,給出了“參考答案”,還一一對題目進行了點評分析。
1.北大、清華成了“笑話”
題目
請寫一則笑話,必須包括北大、清華、高考、狀元四個詞。
考生答案:
甲:聽說在北京考400分就可以進清華北大了。
乙:何止,聽說400分就是高考狀元了!(出自北師大二附中一考生)
老師練手:
一個北大畢業的白領,請了一個水管工來修下水道。事后白領看賬單大叫:“你收的錢是我月薪三分之一了!”水管工說:“你也可以干啊。不過你得說是小學畢業,公司不喜歡學歷太高的人。”
于是白領就去當了水管工,收入一下翻了三倍。幾年后,公司決定把水管工文化水平提高到初中,白領在課上被抽中寫圓面積公式。
不過他已經忘了,只好從頭推導:把圓無限分割后積分。但他得出的結果是負的,他非常尷尬。忽然一人說:“把積分上下限交換一下。”白領感激不盡,那個同事小聲說:“我當年是清華的高考狀元。”
老師點評:要把笑話完整地講出來,還要把笑點設計好,考的是考生邏輯和說故事的能力,在這方面高中教學要求比較少。
這兩年,關于北大清華高考招生掐尖的新聞很多,同時,狀元畢業后的去向也有相關報道,似乎沒有達到社會預期。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北大、清華、高考、狀元”這四個主題詞就有自我嘲諷的意思在里頭了。
另外,來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都鉚著勁兒,有一些也希望自己是高考狀元。看到這樣的題,考生如何自我調整心態,運用情商答題很重要。
2.北京霧霾 進了對聯
題目
結合北京霧霾天氣對對聯,上聯是“北京霧鎖車迷路”,寫出下聯。
考生下聯:1.濟南沙揚人徘徊 2.大理云開蝶戀花
老師練手:天津雨澇人悠閑
老師點評:熟悉北大自主招生歷年考題的學生,不會對這種考題驚訝。在2009年,北大也考了對對聯。
上聯是:博雅塔前人博雅。這個對聯出自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他自己也給出了標準答案:未名湖畔我未名。
今年這個對聯結合時事,未必有標準答案。上聯關于北京霧霾,整個基調不夠昂揚向上,下聯怎么對,其實不容易。
首先,下聯跟時事結合,會更好一點。
另外,如果考生能結合自己所在省的特點來對,也是可以的。下聯的最后一個字落到平聲(第一聲和第二聲)上,就可以。
3.紅人莫言 怎能放過
題目
談談對“莫言空前 莫言絕后”的看法。
老師點評:這道題相信大部分考生都有心理準備,即使沒想到出在筆試里,面試也肯定會談到,莫言是2012年的最大熱點之一。
這道題大概可以分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對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看法,只要對莫言有一些了解的,都可以答出來。
另外,如果對當代文學史比較了解,考生還可以談一談莫言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得獎是否“空前絕后”。
第三,是考題的文本層面。這句話最早作為新聞標題出現,引起了媒體界的討論。莫言二字到底是說莫言本人的人名,還是意為“不要說”,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此句一語雙關,考生可點評。
同時,還有人就“莫言絕后”一句的歧義做過探討,“絕后”有不好的意思,放在這里,是否妥當,看懂這句話文字游戲的考生也可一并探討。
其他考題
愛情故事類
《劉三姐·世上哪有樹纏藤(藤與樹)》:山中只見藤纏樹,世間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據此寫一篇500字之內的小故事。(“北約”考題)
時事評論類
1.寫一篇300字短文,談談對南北供暖的看法。(“華約”考題)
2.寫一篇400到500字短文。是否認可煎餅人,煎餅人是指掌握多個領域的技能和知識的人,有人說煎餅人“面面會,面面松”,有人說煎餅人是復合型人才,談談對此的觀點。(“卓越”考題)
綜合點評
試題“出挑”很驚喜
劉純認為,今年“北約”語文試題帶來驚喜,出題風格和難度一下回歸到2010年甚至以前的“高”水平。但“華約”和“卓越”的題目難度不高。
她表示,在2010年乃至以前,北大自主招生有自己的風格特點,都是高考見不到的題型,告訴學生語文不是干巴巴的,不是靠條條框框背出來的。北大自主招生在2011年加入“北約”后,試題難度下降。第一年考魯迅“無盡的遠方和無數的人”,有情懷和視野。第二年考“暖”,毫無審題難度。
“華約”和“卓越”的題目都是非常典型的高考新課標卷的題目,難度不高。
學校反應
新風格或影響教學
針對自主招生考題的新穎風格,今天上午,101中學高中語文教學組組長周曼云表示,她比較喜歡今年“北約”的考題。今年更靈活,但變化的是外在形式,內在對語文能力的考察沒有改變。
比如說對聯,高中的教材中有很多對聯的例子,比如章回體小說的標題,名勝古跡掛的匾,紀念館里對某一個作家的形容,都用對聯這個形式。考生不了解,是因為這不是考點,但絕對又是他們學過的內容。再說笑話,這個形式確實陌生,教學過程中涉及很少,但高中生愛看小故事、漫畫,他們對此并不陌生。
今年復旦大學的“西游記有多少妖怪”題目,其實出題者也不一定期望學生答出來,而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真的閱讀過。如果認真讀過原著的學生,他知道的妖怪肯定多于課本上節選的白骨精等。
這樣的考試對日后高中教學會產生影響,學生會更嚴肅對待原著,而不僅僅為了拿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