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海歸”緣何變“海待”》這個選題時,恰好身邊就有朋友從國外留學回來,3個月依然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出乎我的意料,他并沒有我所想象的沮喪和焦慮,倒是對自己的前途相當樂觀。溝通后得知,這緣自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相對比較明確的規劃。他在加拿大學習的是金融,回來后打算一面找工作,一面考金融分析師(簡稱CFA,一種國際認證的資格證書),將來做一個專業技術人士。在接下來對專家的采訪中,我越來越感覺到,我們國家依然很需要海外歸來的留學人才,并非所有的“海歸”都會成為“海待”;恰恰相反,真正的人才永遠不多余,而且必定能找到用武之地,正如金子總是會發光一樣。而那些把留學當成“鍍金”,花光了家里的積蓄最后卻什么也沒學到的人,他們成為“海待”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甚至連“人才”都算不上,花錢買個洋文憑又有什么用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海待”的出現恰恰體現了一種務實、理性的人才觀,即以才取人,而非盲目的崇洋媚外。從當年一陣風出國留學的狂熱,到“海歸”不再吃香成了“海待”,這個過程也反映了中國的人才市場正在不斷地走向理智成熟,不再是虛榮地以文憑、以資歷判斷人才的能力高低。“是騾子是馬拉出來??”,營造一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環境,完全憑實際的工作能力來評價和使用人才,這對于那些沒有過出國經歷、卻一樣在能力上不輸他人的人才來說,實在是值得慶幸的。 順便說一句,當年文中提到的黎輝,在2005年3月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半年后跳槽到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了兩年,最近又跳槽到一家IT公司,現在年薪超過10萬元人民幣。他說,出國留學是一種閱歷,他在國外所學的東西現在都派上了用場;雖然昂貴的學費目前用已經掙得的薪水來抵沖還有差距,但從長遠的角度看他認為依然是值得的投資。在為他高興之余,我也對“海歸”這個群體的日益成熟充滿了信心。當出國留學不再成為時尚潮流,而成為培養和歷練人才的一條途徑時,我想離“海待”這個詞退出歷史舞臺也就不遠了。
來源: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