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大打破“老三門”,創建數字化資源空間,推行轉專業政策——
立體打磨優質免費師范生
給學生推薦最新書籍、關注學科前沿動態、理論知識功底扎實……在重慶南開中學,歷史課教師楊立絕對是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之一。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立說:“多虧了本科學習期間的打磨。”
楊立是華中師范大學首屆免費師范生。將學生培養成為懷教育理想、懂教育理論、有教學技能的“未來教育家”,是華中師大人才培養理念的核心。在實踐中,華中師大確立了“一本三化”教育模式:以培養具有未來教育家潛質的優秀教師為根本目標定位,以立體化育人環境為核心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以實踐化為導向的教師教育培養方式,以信息化為支撐的教育方法改革平臺。
精心設計課程配備導師
過去,師范類專業學生只學習3門教師教育課程,即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俗稱“老三門”。如今學校根據“主修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模式設計課程體系,按照校級優質課的標準開發出100多門教師教育類系列選修課程。新的培養模式大幅增加了教師教育課程的比重,學生至少要修夠25個學分。
同時,為培養師范生的人文素養,該校還拓寬課程類型,打破學科界限,溝通課程之間的聯系,強調文理交叉、文理交融、文史哲貫通。
僅有好課程還遠遠不夠,學校還要求最優秀的教師參與師范生培養。學校為每名免費師范生都配備了3名導師——校內名師、校外教育名家、中學特級教師。校內名師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校外名家側重于教育家思想的熏陶與培養,特級教師側重于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教學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線上線下培養專業素養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華中師大針對師范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積極創建數字化資源空間,先后開發面向本科師范生、在職教育碩士的學習課程資源共1350門。同時,還開發了1000個微型專項資源和拓展資源包,內容涵蓋教學實踐中幾乎所有的常見問題,通過身處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的現身說法,向師范生展示和傳遞解決教學“疑難雜癥”的方法和經驗,滿足畢業師范生專業發展和教學實踐能力的需求。
為培養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華中師大將學生的課程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校內搭建師范技能培訓與測試平臺,同時每年定期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讓學生從比賽中找不足,從競爭中學“手藝”。校外依托實習基地和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構建了綜合型、多功能實踐教學基地。目前,已建成掛牌實習基地140個,立項在建基地42個。
進出機制助力潛能發揮
2012年,在國務院下發有關非師范生和師范生相互轉專業文件之后,華中師大隨即制定轉專業政策,允許2012級學生師范類專業和非師范專業互轉。在542名報名轉專業的學生當中,105名非師范專業學生報名轉師范類專業,16名師范專業學生報名轉非師范專業。時任華中師大教務處副處長曹楚東認為,這項政策是完善師范生教育的重大舉措,不僅能夠利用進出機制給一部分具有優秀教師潛質的學生一個機會,同時也有利于個別不適合當老師的學生尋找自己的發展點。
免費師范生的學習現狀和長遠發展一直是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關心的問題。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馬敏提交了《關于完善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提案》。他提出“從哪里來、回哪里去”的就業原則,并提出過長的服務年限讓學生對就業感到迷茫,不能考專業研究生、不能出國,導致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長此以往,會對師范院校的學術水平造成不良影響。
馬敏建議,適當放寬免費師范生的限制,允許其在中西部地區跨省就業,通過適當的政策調整,最大程度地發揮免費師范生的自身潛能。(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汪亮亮 郭凱 黨波濤)
《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2日第3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