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報道
中南大學學子為社區孩子義務家教11萬個小時——
33年,愛心接力免費家教
中南大學“左家垅愛心家教”志愿者團隊,33年來累計服務700多個家庭,1200余名志愿者參與其中,授課時間達11萬多個小時。
1981年,中南大學還叫中南工業大學,學校附近的左家垅社區還叫左家垅村,位于長沙非常偏僻的郊區。但從那年起,該校機電工程學院的大學生們,就已開始做當時還很少見的“愛心家教”志愿活動了。
從那年開始,每年11月,該校愛心家教活動都會按時啟動,志愿者們會從學校招募100名左右品學兼優的愛心教員,為左家垅村家庭貧困、孩子學業困難的家庭提供免費家教,志愿服務時間為11月至次年7月。
至今,活動已經進行33年了,從未間斷。33年,志愿者團隊已累計服務700多個家庭,1200余名志愿者參與其中,授課時間達11萬多個小時,收到來自學生家長的感謝信不計其數。2010年,“左家垅愛心家教”成為中南大學德育項目重大立項;2014年6月,該項目成功申請湖南省德育實踐項目。
發起這一公益活動的李登伶,當年是機械系的學生會干部,后來成了中南大學機電學院黨委副書記。
“我永遠也忘不了家教時,那個孩子看著我的眼神,那是強烈到讓人難以直視的求知眼神,是來自心靈的對知識的渴望。”李登伶曾對新生代志愿者說。
最初的那些年也是最辛苦的日子,教員和學生在農村簡陋的房子中一起研究問題,冬天時孩子們的手凍得連筆都握不住,教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自掏腰包給孩子們帶去了手套。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愛心和知識浸潤下成長。
“每當我們收到家長的感謝信,每當我們看到學員們拿到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展露的笑臉,每當開學初我們接到社區主任迫不及待打過來的電話,每當我們聽說有其他社區的居民‘渾水摸魚’跑到見面會現場要帶走我們愛心教員的時候,我們便找到了堅持下去的理由。”李登伶說。
時至今日,左家垅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小康水平的社區,但是學校每年仍然會收到大量的家庭報名。“這是因為我們的教員對愛心家教充滿了熱情,以朋友的身份真心實意地幫助學生、愛護學生。”2014年愛心家教活動負責人、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大二學生袁玉姣說。
機電工程學院2013級的莫雲山和謝鵬一起負責輔導一名叫笑笑的孩子。這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上課時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愛搗亂。莫雲山和謝鵬一起商量輔導笑笑的方法,陪他玩游戲,給他買小玩具、陪他聊天,笑笑很快和這兩位大哥哥成了好朋友,乖乖聽課、按時地完成作業。家長說,真沒想到,通過愛心家教,笑笑不僅成績提高了,還懂事了,看到別人有困難時也會主動幫忙,說是要向謝鵬哥哥學習。莫雲山和謝鵬則在長沙收獲了一個“家”。
一名叫曾浩的家長在來信中寫道:“我家孩子受愛心家教的幫助已經4年了,從小學到中學,同學們不僅教授了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還幫助孩子樹立了學習的方向、目的,使她各方面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感謝愛心家教的輔導!”
“我們會定期組織家訪調查,及時了解各個教員的教學質量及教學進度,發現問題給予建議,保證一個周期的家教能順利完成。”袁玉嬌介紹。
今年,這一愛心家教團體還開通了手機APP掌上答題,孩子隨手拍照上傳,教員隨時隨地在線為學員解答疑惑。
編后
古語有云,莫以善小而不為。愛心家教,對于大學生來說,可能只是課余時間的小善舉,但是對于那些有著“強烈到讓人難以直視的求知眼神”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來說,這也許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當然,每個人在不經意中都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善舉,但是一個善舉能夠堅持33年,而且還能保持不變的熱情,十分不易。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需要這種能夠持之以恒、真心實意、走進心靈的小善舉,而不是那些心血來潮、走過場式的所謂“愛心”。(王昱 記者 陽錫葉)
《中國教育報》2014年11月29日第2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