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安全距離突破至200公里,成碼率提高3個數量級
我量子密鑰分發安全距離刷新紀錄
本報合肥11月16日電 記者李陳續15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陳騰云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以及清華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將可以抵御黑客攻擊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里,刷新世界紀錄。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密鑰分發為安全信息加密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絕對安全的解決方案。然而,現實系統的器件不滿足理論假設缺陷,會引入各種安全漏洞,特別是“時間位移攻擊”“死時間攻擊”和“強光致盲攻擊”等針對探測系統的攻擊,成為“量子黑客”的主要攻擊點。2013年,潘建偉小組和加拿大一研究組分別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解決了所有針對探測系統的攻擊,入選美國物理學會《物理》雜志評選的2013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十一項重大進展”。然而,這些前期實驗結果的傳輸距離僅為50公里左右,嚴重限制了該技術在實用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中的應用。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到底能走多遠,成為量子通信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解答這一問題和進一步驗證該系統的實用前景,潘建偉小組經過一年多的實驗探索,通過發展高速獨立激光干涉技術,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自主研發的高效率、低噪聲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將該協議的安全距離突破至200公里,并將成碼率提高了3個數量級。該工作被《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評論為“實用量子密鑰分發的重要里程碑”和“物理和技術上的重大進展”,并被《物理評論快報》選為“編輯推薦”論文。歐洲物理學會下屬網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傳輸到遠距離》為題,對其進行了報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