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第一屆大紐約臺灣留學生歌唱大賽 流行懷舊歌曲斗陣 2014年04月25日 06時訊
為連繫大紐約地區臺灣留學生情誼、倡導健康休閑活動,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與哥倫比亞大學臺灣同學會合作在本(2014)年4月18日假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辦理「聽誰在唱歌,第一屆大紐約臺灣留學生歌唱大賽」,臺灣留學生在平日埋首課業及研究之余,也藉這活動大展身手、流行懷舊歌喉斗陣,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本次比賽共有21隊報名參賽,報名者均為臺灣留學生,包括來自紐約州及賓州各相關大學的學生參賽。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位主持人陳湘蓉及邱友辰使出渾身解數,炒熱現場氣氛,并展現專業的主持功力,讓比賽過程氣氛不斷加溫。現場并邀請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大使夫人虞瑾芳女士、副處長范國樞、教育組張佳琳主任,以及學聯總召呂如心、哥大同學會公關長周郁珊擔任評審。
比賽第一輪由參賽者演唱自選曲,根據評審結果選出前10名進入第二輪決賽。10名進入第二輪決賽的參賽者共包括來自七個學校的10位(組)同學,分別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林金諦、黃元平、紐約大學的許祐豪、錢佩恩、張璇、Pratt Institute的何維安、New York School of Interior Design (NYSID)的陳怡如、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的李心寧、St Giles school的葉玉涵、以及賓州大學的朱宴民及其伙伴。
進入決賽者必須演唱第二階段的指定主題曲,由參賽者選定臺灣歌曲或臺灣懷舊系列曲目,所謂臺灣懷舊系列曲目可以是大家小時候常常看的連續劇的主題曲,也可以是爸媽年代的復古歌曲,這10位(組)同學的在本次決賽中所選的指定曲有中文歌也有臺語歌,曲目包括晚安臺灣、天天想你、忠孝東路走九遍、趁早、在每一秒里都想見到你、新不了情、愛了就知道、味道、愛人醉落去、你看你看月亮的臉等等,曲曲感人動聽,參賽者個個使出渾身解數,展現臺灣留學生的歌喉才藝。
經過激烈的比賽,活動最后選出前三名及優勝二名,以及人氣獎一名,第一名為黃元平(哥倫比亞大學),以愛人醉落去一曲風靡全場,贏得熱烈掌聲及評審一致肯定;第二名為錢佩恩(紐約大學)、第三名為葉玉涵(St Giles school),優勝二名分別為張璇(紐約大學)及朱宴民(賓州大學),人氣獎一名由現場所有觀眾票選,選出最高票人氣者為張璇(紐約大學),獲勝者分別頒贈獎狀及獎金。整個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參賽者們的演唱十分熱情,擁護者們也一直在下面喊加油,比賽不僅增進了留學生們的情誼,也點燃了對唱歌的熱情,除有助促進臺灣留學生情感交流,更展現臺灣同學活力與才華洋溢的一面。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第一屆大紐約臺灣留學生歌唱大賽 流行懷舊歌曲斗陣 撰文: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