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節探訪劍橋的旅人,應該難以想象二月初劍河泛濫的情景。連日冬雨中,宿舍旁的濕地曾浸在浩渺濁水之中。磨坊塘畔的三棵柳樹,也曾兀立于水澤里。寒風中顫動的柳枝,在水波上染出一團團墨痕。
中間的那棵,原先完美的對稱姿態,被風吹折了一半,積水退去后,斷落的枝干到今天都還棲在濕地上,枯枝交錯、木紋歷歷,印刻著幾個月的蒼涼光陰。
一年中最晦澀的日子悄然流逝了。為記念季節的更替,我在窗臺紅磚上擺了幾株水仙,緊鄰圣誕節時朋友贈與的玫瑰、玻璃罐里早已枯萎的石楠、夏季在農莊采摘的熏衣草,還有一顆曬干了的柑桔。
一個人在異地待久了,不知不覺染上收藏微小物件的習慣。比起窗外四季榮枯,窗內的這些小物件更有人情味。小物件的實感,為漂浪的思緒與情感提供有形的寄托。同時,這些物件也能捕捉時間的流動感,既是季節的印記,也是逝水年華的見證。熔鑄于這些對物件中的光陰,能激蕩思緒、喚醒情感,并且使其脫離現實的輪廓,展翼飛翔。
因此,微小物件同時具備扎根與飄游的特質,如橡樹根,又如蒲公英種子。正因為這種雙重特質,在季節流轉中,窗臺上的小東西悠悠消溶了思鄉的情懷。漂泊的思念得以生根,受縛的情緒得以自在徜徉。
想家的愁緒,因外在遭遇,或濃或淡。
在英國住了幾年,已經學會理性分析周圍的種族歧視事例,但有些格外敏感的情境,仍不免教人氣憤。一位來自香港、擁有英國國籍的朋友,前陣子向公務機關申辦文件時,被詢問國籍。當她答道英國時,那位公務員居然不相信,還笑了出來,問道:你憑什么覺得自己是英國人?又有一次,在蘇格蘭的火車上,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小孩坐在鄰座,小孩看到我就大喊起來,仔細一聽,是一連串帶有種族意涵的粗言粗語,家長不加以制止,還在一旁訕笑。
學校名稱:日本島根大學 島根大學 所在位置:日本,松江市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20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6057人院校地址:6353
這些當然是比較特殊的狀況。平時漫步街上,總不乏當地人向我點頭微笑,甚至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你好或こんにちは。咖啡館里,偶爾有人會主動上前,以親切的口吻和我談天。遭遇疑難時,總不難找到樂意伸出援手的陌生人。
然而,夜深人靜時,想起在異國遭遇的種種不悅,總令人格外思念臺灣友善的環境、熟悉的風俗。
多數人對英國的刻板印象,包含紳士淑女與文化水平。但現實中,許多英國人的教養,卻與東亞社會講究的人際分寸、謙和有禮大相徑庭。去年年底自大阪返回倫敦后,在希斯羅機場等待開往劍橋的客運。
哪知客運遲遲不來,發車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小時了,駐站員才輕描淡寫地說,那班客運因不明原因取消,需要聯系另一個航廈的司機前來載客。從頭到尾沒有聽到一句道歉,更別提補償。這種態度在日本或臺灣都是無法想象的。類似的情境不勝枚舉。
鄉愁因對比而生,因熟悉感與陌生感的沖突及妥協而深化或褪去。對我而言,食物、文化、語言、氣候與地理環境的差異,都不足以觸動非常深刻的鄉愁。真正思念家鄉,往往是當我感知臺灣與英國在人際互動形態、禮儀等面向存在深層差異的時刻。
我在異鄉陌生的文化符號里漂流,學著于思鄉情緒中形塑一種獨特的歸屬感。窗臺赭磚上,初春微光里的微小物件,是思想浪游的起點,更是想家情感的慰藉,讓我在漂流的同時也能尋得一種根性的滿足。
(責編: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或向《留學日記》聯系投稿,請使用下表:
感謝您閱讀《也談思鄉情懷》,文章來源于BBC,由出國留學網收集、整理、轉載。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