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亞洲經濟中文網報道,對于在韓國求學的中國學生,“考試院”一詞或許并不陌生。
根據2013年一份針對中國留學生的調查,在韓國排名前12所名牌大學中在讀的7萬余名中國留學生,首選住所為商住兩用樓,占比達27%,月租房占比為24%。住在學校宿舍的中國留學生僅為13%,而處于學習語言階段的中國留學生則大多選擇居住在考試院。
顧名思義,考試院原本指的是提供給準備考試的人獨居學習的地方,但如今的考試院內跟準備考試無關的人住的更多,的確是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地方,已經成了韓國鬧市中一道特殊的風景。
考試院一詞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初、中期,用于考生應考準備及寄宿的房屋。在1978年前后,韓國各大院校按照政府指示搬出四大門后,由此在新林洞和露梁津一帶等學校密集的地方便開始陸續出現所謂的考試院,從而形成一個“考試村”。
長達30多年來,考試院的功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儼然成為一個低廉的租房形式。至于為何延續“考試院”一名,有人推測稱這兩個字在韓國社會具有知性意味,這也成了他們用來遮羞的擋箭牌。
業主利潤高是考試院越來越多的原因。不要保證金、只需交納月租的條件很吸引人,況且考試院的地點大多交通便利,很容易就能招到新房客,因此收益好于單間旅館和寫字樓。
一家考試院的管理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這里住的人當中有很多是名牌大學中的學生,也有不少下海創業失敗或是失業、家庭破裂的人群。1997年韓國遭受金融危機時,大批舉債茍且偷生的人也占一部分。”
經實地考察,考試院中“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個案居多,大部分人群原本家庭條件寬裕,只因創業失敗、瞬間失業、或是就業市場嚴峻而步入蝸居之列。尤其是遭受過金融危機的40、50多歲人群,就業門檻的增高及急速縮水,加上韓國社會高學歷化、老齡化現象的凸顯,對他們來說,蝸居考試院或許是一輩子的事了。
根據首爾市政府去年1月發布的報告,截至2011年底,首爾地區考試院人口共統計有13.8805萬,較2004年增長逾兩倍。在居住人口中無業游民最多,占比達62.9%,臨時工占16.2%。
近來,韓國考試院也成為青少年寄宿之地,并不斷增多,大部分為就業失敗的青年因經濟困難不得不進入考試院生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韓國某知名大學畢業生,曾因為公務員考試失敗而選擇在某證券公司實習,很遺憾的是在轉正時再次不幸被淘汰。懷才不遇的他住進一家考試院以打零工賺取生活費用。他向記者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失敗經歷的增多,就業機會也在逐漸減少,人生變得渺茫。”
據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發布的資料,韓國低收入階層的脫貧率逐漸降低,從2006年的31.71%降至2012年的23.45%。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淪落成貧困層,想要東山再起十分艱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