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巴拉圭多語言文化教材赴泰國曼谷參展 2014年03月15日 06時訊
由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SEAMEO)所推動的東南亞教育高階官員會議,剛于本年2月于泰國曼谷舉行第36屆會議,會場外同時展出各國的創意教材。由伊比利美洲國家組織(OEI)與巴拉圭教育部合作推動的「優化學習?方案原住民多語言文化教材及?一盞燈?計畫均遠赴東南亞參展。
伊比利美洲國家組織派駐亞松森國際合作及終身學習辦公室主任Luis Scasso代表于2月19日赴泰國曼谷。SEAMEO及OEI兩組織在2013年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簽署合作協定,爰促成此次難得的洲際教育合作。
原住民教育教材OEI 與巴教育部所合作的「優化學習」方案,2012年起在巴國3個原住民部落實施,共有18所學校、1,309名學生、73名教師、3名校長及2名原住民督學直接受惠。此計畫植基于原住民教育理想的社區對話,考量原住民文化的特殊性及納入民眾的期待,并輔以原住民語言的跨文化田野調查,而進行課堂中教學法及文化教材的編撰。
一盞燈計畫「一盞燈」計畫在2年期間,已捐贈迄今尚無電力(或3-5年內尚無配裝電力可能)的學校太陽能板、電腦及網際網路設備,同時訓練地區教師或校長使用資訊設備,以促進數位知識。除上述設備外,另提供社區居民固定照明、風扇、電視、可充電式個人照明等。計畫同時擴展至教授原住民社區種植農作物。
目前在巴拉圭約有160所學校無供電設備,估計3-5年內也無可能獲配。一盞燈計畫正幫助12所原民學校,未來希望增加至25校,最終普及至所有原住民學校。
SEAMEO于1965年成立,由東南亞各國共同成立,其宗旨為推廣該地區教育、科學及文化的合作。成員國有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及西帝汶等。該組織的高階教育官員會議每年舉辦,通常由教育次長、秘書長、司長等高階官員代表與會。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巴拉圭多語言文化教材赴泰國曼谷參展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