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教育改革對藝術教育帶來的沖擊 2014年01月25日 06時訊
英國創意經濟之父John Howkins曾說,過去的英國父母如果聽到孩子想從事創意設計等工作,絕對會皺起眉頭要他們找份正當工作。但今天家長們多半已經能夠接受它是份正經工作(Thinking is a proper job)(注1)。從英國家長對于孩子未來的態度轉變,我們可以嗅到對于創意與藝術教育的重視已經深入英國社會。因為正是藝術教育讓英國保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能量供應,成為全球文化創意產業龍頭,擁有每小時八百萬英鎊(近四億新臺幣)的驚人產值。
創意也許無法被教育,卻可以被鼓勵。目前英國藉由藝術教育為下一代打造欣賞甚至是創造藝術的能力。然而英國執政黨保守黨在教育大臣Michael Gove的支持下,積極針對英國中學普通證書會考(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GCSE)做出大幅度的革新,其中重點工作在于推動英國文憑(The English Baccalaureate,簡稱Ebacc),提出兩階段考試的新制,且不採計藝術、音樂、戲劇等科目的分數作為升學考量。此舉讓許多教師團體對于這項改革提出嚴正批評,認為這是回到80年代已遭淘汰的普通教育證書考試(GCE O level)制度(注2)。此外藝文界包括國家劇院藝術總監Sir Nicholas Hytner、泰特美術館館長 Sir Nicholas Serota、著名音樂製作人Julian Lloyd Webber、著名建筑師Richard Rogers、著名劇作家Sir David Hare及藝術家Grayson Perry等重量級人士也擔憂在新制底下,文化藝術創意相關學科將被邊緣化為次要學科。教學界與產業界因而共同簽署一份請愿書,希望政府能減緩改革速度并詳加考慮,以確保廣博而均衡的課程系統。在此情況下,教育部廣納各方意見,于2013年二月決定無限期延長Ebacc實施時間,就現有的GCSE做改善,且在2013年四月到五月間召開公開諮詢會以尋求更務實的改革。目前英國教育體系第一至三階段(key stage1-3,簡稱KS1-3)的藝術與設計課程已自2013年9月1日起作廢,并將于2014年9月實施新課程,在新制上路前學校可自行針對學生需求設計課程。但無論新、舊制,英國始終將藝術與設計課程作為全國中小學第一至第三階段的必修課程。新制設計的課程目標在于:1.擁有獨立作業與分工合作的能力,能在團隊中扮演不同的角色。2.探索新領域,包含想法、技巧與過程。3.能反應學校所在地區與當地文化的影響。4.能與當代藝術、工藝與設計相結合,盡可能地在有創意的環境中與有創意的個人共事。5.能掌握不同的藝術型態,包括當代藝術實踐。6.能致力于藝術中跨學科與多元學科的實踐。7.能連結起藝術、設計以及整體課程中的其他學科與領域。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教育改革對藝術教育帶來的沖擊 此外,新課綱接受專家學者建議,考量對于各項分級的細項描述往往過于抽象,無助于父母與學生了解個別學生狀況,難以符合實際情形,反倒造成老師與校方需刻意套用既有的、僵化的品評標準,因而取消各項分級中的標準說明。英國教育部也正在研擬如何調整目前實施于第一階段課程結束的基礎考,并預計在2016年夏季施行。新制的GCSE也將在2017年之后實施。其中較舊課綱新增的施行細節包括:七至十一歲的學生能熟習素描、繪畫與雕塑,可運用一些素描本,并聚焦于歷史上的偉大藝術家。十一至十四歲學生能活用多媒體的技術以及藝術、建筑與設計運動的歷史。并去除「發展創造力與想像力」這條曖昧不明的教學參考標準。由此可見,目前新課程整體較舊制有彈性,讓各級學校擁有較高自主性,并避免過于抽象模糊的目標及語彙,重視實踐性。將藝術教育的目標放在如何讓學生學習如何對藝術、工藝與設計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及更深切的了解。并知曉藝術與設計如何反應與形塑歷史,對國家的文化、創造力與資產做出貢獻。注1:John Howkins. Creative Ecologies: Where Thinking Is a Proper Job.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2010.注2:1988年以后改為GCSE。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教育改革對藝術教育帶來的沖擊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