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 - 新聞資訊】《Q指南》:哈佛學生選課寶典 《《Q指南》:哈佛學生選課寶典》新聞由北京日報01月25日報道,轉載。在哈佛大學,每名本科生均須修滿32門課程才能畢業。在為期4年的8個學期里,要學32門課,其中12-16門“主修”課,還有一些課程要從哈佛學院的30多個系,甚至從一些研究生院的課里挑選出來。
1925年,哈佛大學建立了以學生評價為基礎的課程評價指南,供學生選修課程。1975年起,校方出版了厚厚的“大部頭”紙質評價,它在接下來的30多年里被系統地匯編發行。2005年,課程評價指南轉為了在線反饋系統。翌年,哈佛學院與文理研究生院決定連通它們的評選課系統。可以說,90年來,《Q指南》堅持教師和課程對學生的可問責性、鼓勵學生反思所學課程價值的實踐,都是對大學健康發展的必須手段。
學生人手一本《Q指南》
每學期從數百種可能性中篩出4、5個填補進選課名單里,這是相當令人望而生畏的。
一般而言,學生考完前一學期的期末考試,就會根據下學期的學業要求和個人興趣,到網上瀏覽各個院系的供選課程名單,花上數小時去閱讀課程描述,再在數小時里琢磨可以“血拼”哪些課程。
每逢開學的第一周,哈佛都允許在提交學習卡之前隨心所欲地坐進任何一個或無數個課堂。學生們通常會“逛”10門課,有時為了“趕場”,還會在一節課的中間溜掉,再鉆進另一間同時上課的教室。學生們可以跟朋友們一起對課程品頭論足,可以親身驗證一門課究竟像不像選課目錄里描述“吹捧”的那樣,是個妙不可言的“傳奇”。
在涉足課堂之前,學生們事先研究一本課程評價《Q指南》。在指南中,有對授課教師的評價,有從多個維度考量的課程難度,連“娛樂性”也赫然在列。課程評價的評分數值范圍為1-5,其中,1最低,5最高,也采用百分比來表示學生對某門課程的偏愛。
許多學生將《Q指南》作為選課的重要信息
【北京日報 - 新聞資訊】《Q指南》:哈佛學生選課寶典另外,《Q指南》還有課程內容和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所學科目閱讀量等。
背景不同評價不一
《Q指南》可以通過改進課程內容來回應學生評價,但這并不意味著授課教師“下課”,而是讓調整和反饋構成一個自然循環。2012年春季,一半以上的授課教師在評價發布的24小時內瀏覽了學生反饋。這表明,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和課程反饋很上心。有些某年被貼上“簡單”標簽的課程,下一年確實有了加大難度的打算,因為教師們也在看《Q指南》,他們當然不想自己的課被認為是可以蒙混過關的。
當然,《Q指南》確實在教師評估上有誤導。評價課程的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會造成評價不同:一些人認為一門經濟學課程難,是因為自己沒有相關的學術背景;而其他人也許發現同一門課學起來游刃有余,是因為他們之前修過經濟類的課程。
誤導偏差在所難免
《Q指南》的評價過程也有偏差。按照現行辦法,哈佛學生可以從期末考試前一周開始評課,如果一次搞不定,自動化系統便會存儲已完成的部分,直到期末考試后他們能沒壓力地完成整個評估。一些教師堅信,課后幾周時的看法是有偏差的,此時的評價可能無法準確反映學生從課程中所得的收獲。例如,如果學生覺得一門課很難,即便他期末考試過關了,但由于課評時間是在拿到成績之前,那么他也很可能將這門課評價為“太難”。而假使是在一年以后,他再回頭來看,想起自己期末考試得分其實還挺高,也很感激這門課為后來的進階課程做了很好的準備,那他的評價可能就會大不相同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教師們被一些包括《Q指南》在內的教學標準框了起來,其中一些由于擔心學生反饋給自己帶來壓力,而向不合乎課程內容或課程本質的學生呼聲讓步。有人將此視作教學與課程獨立性的喪失,并認為非終身教職的教師可能害怕負面評價影響他們在哈佛的前途。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