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企業不應該視大學為職業訓練中心 2013年09月07日 06時訊
大多數人在教育和職業生涯的軌跡很少是線性的,有些人17-18歲時,對于自己40歲時想要的工作有清楚的想法,儘管對于這些幸運兒,他們也不太可能一直以直線的軌跡到達目標并停留直到退休,這并不是現代職場的型態。
然而,畢業生似乎有一些錯誤的期待,認為剛出校門便有權獲得高階且與所學高度相關的工作,這樣的期待并不符合當今變化迅速的就業型態。大學不應該是商業製造,像機器一樣插上電就能生產,畢業生可以馬上就適應一份工作并終其一生。相反的,大學必須提供廣泛的知識和個人發展,使畢業生有能力在持續變化、需要創新與適應力的世界生存,從他們剛進入職場到退休之前,他們可能經常換工作。
去年被廣泛討論的所謂「技能落差」,最近被經濟學家唐.德拉(Don Drummond)發現并不可信。如果確實的統計數字無法證實在加拿大的技能與工作需求不相匹配,便不該把大學當作職業訓練中心,而該由企業雇主來扮演幫助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的角色。我相信雇主有責任成為這個過程中的合作伙伴,具體的工作訓練應該主要從職場而來,并在大學廣泛教育的基礎上發展。
但在現代職場,越來越多的雇主似乎不太愿意投資于新人訓練,相反的,他們希望大學提供更精確符合職場需求的定制課程,并且經常希望找工作的年輕面試者能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當雇主這幺做時,他們其實在自己的企業成長上冒了很大的風險,因為唯有新鮮的創意蓬勃發展、各階層的員工具有創新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區域和全球經濟的商業活動業務才能興旺發達。大學教育增強學生自我意識、了解自我的長處,這種寬廣的發展提供了智慧的靈活性,幫助員工職涯發展順利。
我們經濟的良好發展取決于大學畢業生具有關鍵思考的能力,在知識經濟的基礎上,下一個世代的領導者將由整合這些機構而來,并且唯有雇主理解并重視大學學歷為廣義的教育,而不是技能訓練,下一個世代的領導者才能真正卓越。簡化教育與就業之間的連結并不能讓個人或社會更好,雇主、大學和政府都需要認知到這一點,并且在教育和就業訓練的領域適當地發揮各自的作用。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企業不應該視大學為職業訓練中心(作者Max Blouw是安大略省大學理事會主席與Wilfrid Laurier大學總裁)
感謝您閱讀本文,本文轉載自臺灣教育部官網.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