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博士生預期畢業率調查簡介 2013年09月07日 06時訊
根據今年7月26日由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簡稱 HEFC)發表的報告中指出,英國博士班學生預期畢業率平均來說略有提升。雖然在一些高等教育機構中,約有20%的學生最終可能無法獲取學位,但整體而言,學生合格率較往年高。這份名為「博士生畢業率:2010-11學年度就學的全職學生計畫研究結果」(Rates of qualification from postgraduate research degrees: Projected study outcomes of full-time students starting postgraduate research degrees in 2010-11)報告採用每年各高等教育機構的學生繳交論文的統計數據,計算出各機構博士班學生的畢業合格率。其主要目的除了為了解在2010-11學年度進入英格蘭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的全職博士生的畢業合格率外,同時也為了更新于去年發表關于2008-9與2009-2010學年度的相關數據調查。 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的研究政策長Steven Hill對此預期的進展表示樂觀,認為該機構所提供的研究調查報告結果,對于各高等教育機構改善其教學研究品質十分重要,不但能成為英國各高等教育機構之管理階層的參考,用來檢討其研究課程的設計、教學品質與學生資料管理等,同時也能夠幫助增進英國整體的研究與課程水準。除此之外,這個調查報告也對于各高等教育機構所提供的研究課程的品質與內容有興趣的人,提供許多重要且有用的訊息。 今年度公開的「博士生畢業率:2010-11學年度就學全職學生計畫調查結果」是延續之前所進行相關調查的后續追蹤。這一系列的調查報告的研究目標是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希望藉由了解各高等教育機構博士生獲取學位所需花費的時間,來評估并監督個別教育機構的研究教學品質。于2004年9月,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宣布將對獲其補助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監督,以確保各機構的課程水準。隨后要求各機構提供相關數據,以作為評估的依據。在2007年,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發表了「博士生畢業率」的相關調查報告,并于2010年發表了「博士生畢業率:200-01、2001-02、2002-03學年度就學全職學生計畫調查結果以及1999-2000學年度入學的兼職與轉換在學狀態的學生」(Research degree qualification rates: Full-time students starting in 2000-01, 2001-02 or 2002-03; Part-time and mode-switch students starting in 1999-2000) 。于2012年該機構發表了「博士生畢業率:2008-09與2009-10學年度就學全職學生計畫調查結果」(Rates of qualification from postgraduate research degrees: Projected outcomes of full-time students starting postgraduate research degrees in 2008-09 and 2009-10) 。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博士生預期畢業率調查簡介 7月份公布的這份報告是根據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提供給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簡稱HESA)的年度統計資料,經過特殊設計的計算方式,依照各機構不同科目、學生的國籍、入學標準、經費來源等,作為其變因來計算其結果。同時因學生完成其學位與否的影響因素甚多,為避免計算過程中過于極端的狀況,一組平均數(sector-adjusted averages)被用來排除各機構內差異較大的學生,避免做直接的比較,以免影響最終的計算結果。根據研究結果的數據指出在2010-11開始博士課程的學生,其畢業率高于前幾年入學的博士生。研究說明指出能夠于在7年內拿到學位的英國本土與歐盟國家的全職博士班學生,于2010-11學年注冊入學的為72.9%,在2009-2012學年注冊的學生則為70.1%,而2008-9學年則是70.5%。同時,2010-11學年度就學的學生中,有80.5%的在學生能夠在25年內完成課業,而2009-2010的數據則為78.2%。從這些數字看來,相較于前兩年,整體預期畢業率呈現正面的成長。 英格蘭每一所高等教育機構都已收到調查報告的結果,除了預期畢業率之外,還包含詳細的計算方式的解釋與說明。但一旦有高等教育機構對于結果提出疑問,認為計算過程有誤而造成合格率的結果有誤差的話,其結果將先被保留,不會被公布。這份報告中指出有9所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2010-11學年入學的博士班學生預估畢業率低于平均值。相較起去年度,有10所機構低于平均值的數據,可看出今年畢業率的成長。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博士生預期畢業率調查簡介 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