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科技教育吸引力:紐約與西雅圖對決 2013年08月28日 11時訊
東西岸的敵對情勢不再只限于嘻哈文化、食物和時尚了。現在已經延伸到大學培育的下一代科技人才,那些有能力把幾乎每個工業都不斷製造出的資訊爆炸加以分析與利用的資料分析科學家。紐約和西雅圖已經對誰才能成為繼硅谷之后的下一個教育這些分析師的溫床開始展開競爭。
紐約市長Michael R. Bloomberg的試辦計畫「紐約市應用科學」(該計畫的主軸將是在羅斯佛島上的應用科學新校園)也正在提供金錢和動機以確保紐約市能與「巨量資料(Big Data)」出現在同一個句子當中。該市正補助美金1,500萬元以贊助哥倫比亞大學新的資料科學及工程機構(Institute for Data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該機構將會在秋季開設一個證書課程且最終再聘任75 個教授。
紐約大學有兩個新發展(New York University has two new fronts): 資料科學中心及都市科學及發展中心,兩個中心都將在秋季推出碩士課程。靠著市政府所提供的1,500萬美元補助,都市科學發展中心將會把巨型資料運用到實際的都市議題上,例如如何使摩天大樓更節省能源,或是讓地鐵的運作更可靠。在2017年一個佔地15萬平方呎的校園及創業的育成中心從布魯克林市區的舊運輸總部劃設出來以前,學生會在附近的紐約大學Polytechnic機構里面上課。微軟公司和Lutron電子也會和布魯克林中心合作進行研究。
資料科學中心的主持人Yann LeCun說:「紐約市正在成為資料科學中心的邊緣,部分因為這試辦計畫是由市長Bloomberg所發起的,部分則因為一個極度活躍的由大小新創公司組成的當地產業都致力投入于資料分析當中。」他又補充說:「在工作之余的時光來說,在紐約實在太有趣了,你甚至不需要養一部車。」
同時間,西雅圖仗勢著該市的綠色健行步道、咖啡文化及科技工業,華盛頓大學正在展現實力。該大學已經開設了跨領域研究資料的E科學機構并有一個巨量資料的博士課程。該校也有許多有錢有勢的科技業鄰居來資助該校的資料分析試辦計畫并且吸引大牌教授的加入。
自從2000年開始,微軟已經捐了美金2,200萬元給電腦科學課程,Google則是一年捐獻美金幾百萬元。亞馬遜書店則已經捐贈了兩個美金200萬元的終身教授基金。該公司的創立者間執行長Jeff Bezos,親自招募了電腦科學系的教授Carlos Guestrin及統計系的教授Emily B. Fox。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科技教育吸引力:紐約與西雅圖對決來自卡內基美濃大學的全球首屈一指的機器學習研究者Guestrin說,這些公司提供的不只是錢,「錢可以幫上一些忙,因為學生總得要吃飯,但它的功用就只是這樣罷了。」公司同時也把實際世界的資料借給學生來消化。他說:「公司可以看到我們在大學看不見或是沒有管道的大挑戰。而這些網絡可以帶來巨大的改變。」
就像紐約一樣,西雅圖也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努力。Guestrin先生說:「這城市吸引了一些像我一樣的宅男,愛自然也喜歡音樂、美食和自行車。」但是他說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資料都在西岸。」
參考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科技教育吸引力:紐約與西雅圖對決 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