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訊:據美國僑報網報道,正在美國攻讀碩士學位的小楊趁著暑期回國探親的機會,到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找大夫咨詢了一下偶爾發作的胸前疼痛癥狀。
“這個癥狀出現有一年多了,這次回國找大夫看看,正好有個朋友就在這家醫院。”她告訴記者,身邊很多中國留學(微博)生在面臨一些非急性癥狀時,都會選擇回國就醫。
既然美國擁有發達優越的醫療資源,為何他們還會選擇回國看病?
美國太慢,“國內三個星期就搞定了”
得知自己患了甲狀腺癌的時候,宋燁(化名)正在波士頓上學。
“那是去年五六月份的事。這個癌不是特別致命,做個手術把腫瘤切除就沒什么問題了,所以我并不是特別擔心。”宋燁說,“我的問題是時間,我申請了一個香港的科研項目,6月份就開始了,可是如果在美國做手術,光預約手術室就排到了7月。”
宋燁告訴記者,在美國,專科醫生通常有自己的診室,但這個診室里通常最高級的設備器材就是血壓計,如果要驗血、驗尿、做CT檢查,都要分別到專門的醫療機構去做,而每一個機構都要提前預約。
“這邊并不像中國的大型醫院,一個門診樓跑上跑下什么檢查都做了。在這邊,我驗血要等三四天;做CT可能又要跑到另一個區,又要預約,等好幾天;做手術也要租賃大醫院的手術室,也要預約。當時我被告知,我的手術室被排到了7月份。”
等不及的宋燁當即買了飛回北京的機票。她找到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主任醫師廖泉的時候,已是6月中旬。
“廖醫生人特別好。我去醫院的時候,上午的號已經排完了。我找到他央求他上午加一個號,他同意了。”當天上午,她順利地在協和門診樓做完了驗血、超聲波等檢查。這時,廖醫生告訴她,如果有床位就可以馬上安排手術。這是一個小手術,術后兩三天就可以出院了。
“手術做的非常順利。從飛回北京,到術后出院,也就三個星期就搞定了,比在美國看病省了很多時間。”宋燁說。
美國太貴,“上了保險還是比國內貴”
正在康奈爾大學讀博士的劉先生,在一次籃球比賽中不小心傷到了門牙。他趕忙到附近診所去檢查。“沒有手術,只拍了個片子,用手掰了一下,讓牙齒復位,花了600美元。”他告訴記者。
劉先生在學校上過保險,他本人只需要支付醫療費用的10%,也就是60美元。可是,“我后來還是回國看的。像這樣拍個片子,看一看,只用花40塊錢(人民幣)。”
宋燁提起自己的回國看病經歷,也對記者感慨說,“中國的醫療真的是很便宜,我這樣一臺手術只花了7000元人民幣,做一個CT只需要300元人民幣。我不知道如果在美國看具體要花多少錢,一般手術都要上萬美金,這樣算下來,就算有保險,也還是比中國貴。”
宋燁告訴記者,美國醫療費用昂貴,絕大部分人通過購買保險降低支出。“如果在美國工作,公司一般會幫雇員繳納保險;我在美國上學,學校也會要求購買保險。”她目前每年繳納保險金1500美元左右,在保險合同規定的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可以報銷95%的費用;非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的報銷額度為90%。
“不同保險公司的政策不同,我所在的美國東北部不少城市醫療保障的確很好,比如波士頓基本是全民醫保,很多情況看病是免費的。但也有一些商業保險很不人性化,如果你家族有病史,保險規定會非常苛刻。”宋燁認為。
“總體來說,中美醫療各有優劣”
“在美國,看一般的小病,聽到最多的建議就是‘靜養’,不開藥,也沒什么其他的治療。這是跟中國醫療理念很不一樣的地方。”劉先生認為。
他的牙齒松動問題,中國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將牙齒用鐵絲固定好,然后自然生長;美國醫生則表示,“回去靜養就好。”
“很難說哪種更好,國內治療更有效率,美國更強調人本身的自愈能力,一般不會出現過度用藥或過度治療的情況。”他認為,“但在手術方面,國內醫生接的病例多,臨床經驗要更豐富一些。”
宋燁也對自己主治醫師的醫術表示滿意和贊許。“我這個手術要在脖子上開刀,會留疤,但廖大夫很細心,刀口很小,縫得也很好,所以疤不明顯。我在美國圖書館也遇到一個姑娘,在紐約做的同樣的手術,疤很大。”
對于這一點,已經返回美國開始秋季課程的小楊表示認同。她的胸前疼痛被最終診斷為肋軟骨炎,并無大礙。“這個病我在美國也看過。其實說起來,中美兩地的醫療服務各有優劣。”她認為。
“另外,美國的就醫流程的確很慢,也很僵化。一般看病分兩步:生病先找基礎醫師,像感冒發燒這樣的毛病基礎醫師就解決了;如果他解決不了,會幫你轉診到專科醫師。這樣的制度雖然麻煩,卻能讓很多專科醫師騰出時間看專業的病,不像中國醫生,很多好大夫花很大精力醫治感冒發燒。”小楊認為。
宋燁也告訴記者,“盡管在美國看病去哪兒都要預約,但這種等待是線下的,不像中國要半夜起來排隊。只要按約好的時間去,基本不用等待就可以治療。這也會使就醫環境好很多,不會像中國醫院大廳里一樣擠滿了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