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專家說:暑期最夯學習活動看這里 2013年08月09日 12時訊
學期已經快結束了,這同時意味著我們該開始思考如何度過漫長的暑假--你可以做些安排來維持孩子的腦細胞活力。
所以我找了一些教育專家的家長,針對暑假要怎幺替孩童安排活動提供一些建議。部分研究指出,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為新學年準備高達四至六周的補救教學活動不僅對學生沒有幫助,反而使學生在暑假期間失去了培養學術能力及社會技能的機會。
在導入這些真正的專家意見之前,我想建議您先瀏覽一下我個人最喜歡的暑期活動:科羅拉多大學科學探索營(CU Science Discovery)。課程內容除適合博爾德市(Boulder)和丹佛市郡(Denver)各個年齡層的學生,還提供獎助學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我敢保證不管是課程、師資還是教學資源,都令人十分驚豔。在眾多有趣的課程里,我們全家在長達一周的活動中好不容易才選出了天文(astronomy)、停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犯罪現場調查(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及女孩科學家(SciGirls)等課程。
讓你的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蘇珊?萊德(Susan Ryder)是一名屢獲教學殊榮的高中英語老師,她建議鼓勵孩子閱讀的同時,也要鼓勵孩子發揮創意,以下是一些具體策略:
提供各式各樣的主題、短篇故事、食譜、小說、雜誌及線上文章,多元豐富的閱讀材料比起特定的小說,對小朋友有較高的吸引力,同時可以讓孩子讀得更快。
從孩子有興趣的話題下手,創造有意義的討論對話。針對不喜歡閱讀的孩子,暑假期間先依個人的能力去養成閱讀的習慣。如果孩子對滑雪有興趣,卻不喜歡閱讀,可以先從一些滑雪設備的目錄、滑雪度假村宣傳手冊、或運動員的傳記先開始養成閱讀的習慣,然后再進一步到非小說的運動傳記及敘事故事,最后才有可能達到閱讀長篇小說的目標。另外,透過大聲朗讀給另一個人聽,或是與已經讀過的人進行討論與分享,都是改善閱讀能力的方法。
為下一學年做好準備專家安?莫里森(Ann Morrison),為都會州大( Metro State)教授,建議家長可以事先思考孩子在下學年將學習到甚幺樣的內容。然后她建議可以試著跟孩子聊聊,找出他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甚幺。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專家說:暑期最夯學習活動看這里她說重點不是先修這件事,而是這些過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新的課程。舉例來說,如果下一年的科學課程包含對變質巖週期的了解,先修課程可以安排到科羅拉多礦物學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地質博物館進行參觀。
免費又好玩的教育素材全國父母教育協會(National PTA)和卡森多羅沙出版社(Carson Dollosa Publishing)提供一些可以讓您跟孩子在暑假充滿樂趣且免費學習的訣竅,包括去探索社區里樹上的葉子是哪個物種,到書局的音樂區甚至是唱片行聆聽音樂,或是讓您的孩子志愿去擔任與動物或老人活動有關的義工,或任何孩子可能會感興趣的工作。在自家后院辦場小型的運動競賽或是舉辦一場才藝表演也是一個可能的選項。針對現在這個以電腦科技吸取知識的年代,建議您下載并運用家長教育新聞網(EdNews Parent post)的應用程式所提供的資源。丹佛暑期閱讀課程(Denver's Summer of Reading program)的資訊可以透過點閱網址而獲取。圖書館大多利用暑假期間舉辦閱讀課程或是透過有趣的競賽活動來引導孩童閱讀,其相關資訊可藉由瀏覽分館網頁或親臨現場的方式取得。
閱讀家長教育新聞網的文章除了可以給家長們一些暑期陪伴小孩的好點子外,同時也能幫助孩子們持續學習,例如,收藏品入門學習、規劃菜單或是進行食材採購以煮出美味佳餚。閱讀有趣的水上游戲(awesome water-based games)文章則可以給您一些如何在自家后院玩水的想法。
最后,先別急著花大筆錢聘請家教、報名營隊活動或購買圖卡,不妨先參考需絞盡腦汁安排暑期活動(curbing summer brain drain)的文章,它提供許多具體做法,像是如何幫助小朋友在上幼稚園前做好準備。對于一些年紀稍長或是年紀還很小的孩子,這篇文章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例如,讓孩子參與旅游計畫的訂定,擔任老闆進行販賣檸檬水的數學游戲,或是計算棒球打擊率的平均數。
以上這些例子應該已經足夠開啟你的靈感,現在請與我們分享您的好點子。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專家說:暑期最夯學習活動看這里 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