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歐盟文教系列報導之43-2010年歐盟27國三分之二企業提供在職訓練 2013年07月27日 09時訊
在歐盟27國內,三分之二(66%)具十人以上員工規模的企業于2010年提供其員工在職訓練,相較于2005年僅60%。企業提供在職訓練比例最高的國家為奧地利及瑞典(皆為87%)、英國(80%)、荷蘭(79%)、比利時(78%)與法國(76%),最低的為波蘭(23%)、羅馬尼亞(24%)、保加利亞(31%)、拉脫維亞(40%)與匈牙利(49%)。
上列數據由歐盟統計處(the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 Eurostat)公布,依據五年一度的在職訓練調查報告(Continuing Vocational Training Survey, CVTS)。所採用的為第四度調查(2010年),是目前最新版本;包含歐盟27個成員國及克羅埃西亞。
2010年歐盟27國提供在職訓練的企業,均有近半數(48%)受雇員工參與培訓。員工參與比例最高的成員國分別為捷克(72%)、斯洛維尼亞(62%)、盧森堡(60%)及斯洛伐克(58%),最低的則為匈牙利(27%)、立陶宛(31%)、奧地利及英國(皆為37%)。大型企業提供在職訓練比例(49%)較中型(45%)與小型(46%)企業比例稍高。而在職訓練課程參與平均時數為25小時。且各成員國間差異甚大;從捷克的14小時與拉脫維亞的15小時至葡萄牙的42小時及馬爾他的40小時。
至于成本,2010年在職訓練課程費用占勞動力成本總額的0.8%;其中義大利、拉脫維亞及羅馬尼亞占0.4%,而法國占1.5%及馬爾他占1.4%。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歐盟文教系列報導之43-2010年歐盟27國三分之二企業提供在職訓練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