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德國對于國外學分認證之新規定 2013年07月27日 09時訊
大約有30%的德國學生在求學期間會到其它的國家進修,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課程本質沒有什幺差異的情況下,他們在國外所修的學分依然必需在德國母校進行認證。在過去學生們都必需證明他們在國外所修的學分等同于國內母校的學分。如今情勢卻有所改變,反而是當母校拒絕承認國外的學分時,必需證明被認證的國外學分在本質上與規定有所分歧。
"本質差異"的方案和"提證義務方之轉變"可說是「歐洲區高等教育學歷認證協議」的中心架構,這也就是所謂的"里斯本協議"。它也是歐洲許多國家之間在學歷及考試成績認證時的重要指標。雖然"里斯本協議"已在2007年時被納入德國聯邦法,但是在基本條款細節的翻譯上仍有許多需要說明的地方。如今各大學所需面臨的挑戰是認證過程的透明化、流暢性和適當的品質保障。
德國大學校長會議最新出版的兩份文宣特別強調有關認證的相關訊息,以供各大學和學生在進行認證時參考使用。這兩份文宣已于本月2號在柏林舉行的"促進學習流動 - 大學認證之挑戰與機會"的會議中進行發表。
此外還有一個名為"留學與認證"的新傳單,主要在闡述學生在申請外國學歷認證時的權益和義務。里面提到當學生到國外進修前應該與母校簽訂一個國外進修協議書。對于學校,它提供了"里斯本協議"基本架構的說明,并給予建立負責及透明化認證程序的建議。
參考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德國對于國外學分認證之新規定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