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比爾蓋茲基金會影響美國各州高等教育政策甚鉅 2013年07月27日 09時訊
過去幾年來,美國十幾個州的州議會陸續通過法令限制大學院校開設補救教學課程(remedial college courses),并根據各大學院校的畢業率,撥發州政府補助款。這些政策的改變是由一群非常與眾不同的民間基金會和州政府政策制定人士所共同推動,他們全面改造了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策略。
這批以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為首的民間基金會,提供經費給一些研究計畫,希望以更快的速度讓更多學生拿到大學文憑。蓋茲基金會與光明基金會(Lumina Foundation)合作,透過其他中間團體如完成美國大學教育(Complete College America)機構以及促進未來工作機會(Jobs for the Future)等非營利組織,已對州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帶來某種程度的影響力,這是其他民間基金會前所未有的。
隨著數十年來州政府的補助款逐年刪減,大學預算也跟著面臨困境,接受蓋茲基金會贊助的學校機構敦促立法人員應更妥善撥放補助經費,強調學生的畢業率才是最迫切的,并提出證據顯示補救教學課程(remedial courses)拖累了學生的畢業率。數據顯示,第一次上四年制大學的全職學生中,僅58%在六年內拿到大學文憑。多數的高等教育專家咸認為這是個問題。
不過,部分人士反對蓋茲基金會及立法人員解決問題的方式。民間機構蓋茲基金會并不需要對具投票權的人民負責,但一個如此大型的基金會以及接受贊助單位影響層面卻擴及州政府政策的制訂討論,令專家們感到憂心。策略的制定略過大學院校人士的意見,策略實施的影響層面卻是全面性的,他們認為求快只會使問題更加複雜。美國大學校院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主管人員指出,蓋茲基金會推動的解決方式并未著重于教育品質,僅狹隘地把重心放在讓學生盡快畢業。蓋茲基金會人員則表示,他們只是確保各州獲得政策制定時需要的數據資料,并指出:與州政府合作比實施小型試辦計畫更可以讓基金會幫助更多學生。他們更表示,不是忽略學術專家們的意見,而是希望著重于可以適用于全美的解決方法。
現年44歲的按摩治療師莉蒂雅(Lydia Jandreau)就是蓋茲基金會希望幫助的對象之一。莉蒂雅想申請康乃狄克州的蓋特威社區學院(Gateway Community College)的護理課程,但她上次上數學課已經是25年以前,她知道數學會是她最大的問題。但經過兩個學期的補救教學數學課程之后,她說她已經準備好修習大學程度的課程。可是從明年開始,蓋特威社區學院僅能提供她讀一個學期。這項限制為康州立法人員去年通過的規定,其目的乃希望將學生驅向選修可獲得學分的課程,以提高大學畢業人數比例。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比爾蓋茲基金會影響美國各州高等教育政策甚鉅現任完成美國大學教育協會會長、印第安納州前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委瓊斯(Stan Jones)表示,蓋茲基金會早就發現補救教學(remedial education)是「學生進入大學課程的主要阻礙,因此他們需要改變這一點。」他引用數據表示,修習補救課程的社區學院學生中,僅只四分之一在八年內獲得證書。
為此,基金會于2009年提供800萬美金協助成立完成美國大學教育協會,并號召更多慈善團體協助該協會募款。其目的在于縮減或刪除補救課程,并針對可計入學分的課程提供更多學術協助,同時提供獎勵金額鼓勵學院提高畢業率。至今,蓋茲基金會已提供額外120萬美金的獎勵,而基金會的贊助金額占該協會年度預算的60%。另外光明基金會也已贊助170萬美金。
完成美國大學教育協會已成為蓋茲基金會及光明基金會最具影響力的受贊助機構之一。完成美國大學教育協會已說服32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加入聯盟,承諾「研擬并實施積極的州與校園行動計畫」以達成完成大學學業人數的目標。已有十幾個州採用績效補助方式,依各大學院校的畢業率,決定州政府補助款的金額。瓊斯肯定蓋茲基金會的投入,「四年前,大概只有三個州以績效為依據提供補助。」現在除了11個州以外,所有的州都在討論做出相同的改變或正在討論如何採納類似的作法。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比爾蓋茲基金會影響美國各州高等教育政策甚鉅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