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王儲給譚著明頒獎。
(本網訊)2007年9月14日,在為紀念林萘誕辰300周年舉行的國際真菌會議上,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親自為中國留瑞學者譚著明頒發了“有益社會的杰出真菌研究”獎,表彰他在紅汁乳菇大規模栽培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隨后,譚著明還應邀代表項目研究組向大會報告研究成果。 菌根性食用菌栽培難度大,尤其是成規模化的栽培更為不易。譚著明的研究在食用菌栽培技術上獲得突破,使珍貴菌根性食用菌(絕大多數味美價高的食用菌均屬此類,如美味牛肝菌、塊菌、松茸、雞油菌等等)的規模化栽培成為可能,預示著一個新型生態產業群將要來臨。這項研究成果將對未來林業、食用菌業、餐飲業、生態保護、貧困地區發展等多種自然和社會問題產生較深遠的有利的影響。譚著明是全球范圍內少數幾個大規模(50公頃以上)栽培紅汁乳菇獲得成功的學者之一。 譚著明來自湖南省林業科學院,從1994年起開始從事紅汁乳菇人工栽培工作。經過多年研究,他發明了將紅汁乳菇菌種接種于馬尾松幼根,培養成菌根苗后將其栽培于適宜土壤并使其產生子實體(蘑菇)的方法。這一發明專利已于2002年由中國知識產權局授權。為了使這一新型技術盡快產業化,科技部將這一技術的推廣列為農業成果轉化基金項目(“松(紅汁)乳菇菌根苗規模化繁殖與栽培中試與示范”),給予了及時的支持,現已應用這一方法先后在湖南7個縣市及重慶、江蘇、廣西等省(市、區)推廣栽培,面積已達65公頃以上。這是國際上第一個較大規模栽培菌根性擔子菌的成功范例,在國內受到專家、農民、企業家及政府的關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副教授、著名菌根性食用菌生理學及栽培專家、Karljohan基金組織負責人EricDanell博士(曾首次在人工控制條件下栽培金雞油菌成功)于2005年10月底11月初專程到位于湖南辰溪的栽培基地現場考察,見證了紅汁乳菇產菇的盛況。
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應EricDanell博士邀請,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和瑞典Karljohan基金資助,譚著明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進化生物中心及進化博物館從事“紅汁乳菇的成功栽培----分子生物學方法評估”項目的研究。 譚著明在國內的研究工作重點主要是紅汁乳菇的生理特點、接種方法、栽培技術。受研究條件限制,很少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真菌遺傳規律等研究。抵達瑞典后,EricDanell博士不僅給譚著明的留學生活作了周到細致的安排,并在研究計劃的制定和實驗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具體指導,使得他有機會學習掌握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些常用的實驗室技術、基因序列和DNA凝膠帶型分析軟件操作、實驗室安全管理規則。譚著明利用烏普薩拉大學EBC的實驗室條件,采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用試劑盒從中國湖南紅汁乳菇栽培試驗基地內獲得的子實體和菌根苗樣品中提取DNA,用RAPD-PCR技術及凝膠電泳技術分析栽培基地紅汁乳菇群體RAPD帶型變異規律,測定分析栽培獲得的子實體與紅汁乳菇菌根苗菌根rDNA的ITS序列。研究結果證實栽培基地的子實體確系起源于原出發菌種及人工接種的菌根苗。此二序列均已提交國際基因數據庫Genbank,并獲得序列號,分別為EU090917和EU090918,資料供全球共享。 留學期間,除了從事研究工作外,譚著明還參加了真菌分類學實習課程,并與美國同行一道去瑞典哥特蘭島實地考察了塊菌研究項目,加深了對瑞典等國北方森林植物及真菌生長的自然氣候與環境的認識和對歐洲同行的研究活動和研究結果的理解。他還利用進化博物館的設施條件,陸續學習制作了100多種大型真菌子實體標本。這些標本被帶回國內后,對于豐富國內真菌標本收藏、方便國內同行交流研究很有價值。此外,譚著明積極參加真菌地衣組每周一次的學術聚會,對烏普薩拉大學蛋白質研究、生物納米技術研究、光合作用機理研究、氫能源研究等多個從事前沿研究的著名實驗室進行了走訪,拓寬了眼界,啟發了思維,對于今后拓展研究思路、提高研究水平有很大幫助。在留學期間,譚著明結識了許多瑞典同行和在瑞典工作的中國學者,與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和個人友情,并計劃在今后開展新菌種栽培研究的實際合作。 今年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曾在烏普薩拉大學任教授達47年之久的林萘教授誕辰300周年的紀念年,瑞典全境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國際性學術會議頻繁。譚著明參加了包括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學術講座在內的多種學術活動,從中感受到瑞典社會濃郁的學術氣氛和上至王室成員下到平民大眾身上所具有的踏實嚴謹科學精神。在“留學小結”中,作為一名具有強烈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科研工作者,譚著明寫下了這樣的文字:“瑞典近年經濟的增長全賴許多領域科技的領先,這恰是當今中國最缺乏的!在倡導科教興國的今日中國,多務實,少務虛,舉國上下潛心努力,確實是最緊要的任務。”
來源:神州學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