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駐德國代表處再度應邀參加2013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 2013年06月01日 09時訊
我國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沈玄池組長再度應邀于5月13日參加于紐倫堡歷史市政大廳(Historischer Rathaussaal)所舉行的2013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會議是由新任的「德國大學校長會議」主席Prof. Dr. Horst Hippler(前Karlsruhe 大學校長)所主持,超過三百位德國大學校長與貴賓與會,沈組長為唯一不具歐洲國籍的與會貴賓,相當受到注目。
會議進行中,沈組長除了與「德國大學校長會議」主席Prof. Dr. Horst Hippler以及巴伐利亞邦科技暨研究部部長 Dr. Wolfgang Heubisch交換意見、名片與合照之外,另外亦與曾應邀訪問臺灣的校長,包含康斯坦茲(Konstanz)大學校長Prof. Dr. Ulrich Rudiger、弗來堡(Freiburg)大學校長Prof. Dr. Hans-Jochen Schiewer、柏林科技大學校長Jorg Steinbach 以及阿亨(Aachen)大學校長Prof. Dr. Ernst Schmachtenberg等討論與我國大學進一步合作的可行性;并且藉此認識主辦的紐倫堡(Universitat Erlangen-Nurnberg)大學校長Prof. Dr. Karl-Dieter Gruske、德勒斯登(Dresden)科技大學校長Hans Muller- Steinhagen、哈根(Hagen)函授大學校長Prof. Dr. Helmut Hoyer、科隆運動大學校長Prof. Dr. Walter Tokarski、 萊茵、瓦爾(Rhein-Waal)科技大學校長Prof. Dr. Marie- Louise Klotz、克堡(Coburg)科技大學校長Prof. Dr. Michael Potzl、德法應用大學校長 Prof. Dr. Patrice Neau,以及其他應邀的貴賓,包含德國大學運動聯盟理事長 Nico Sperle 以及紐倫堡社會學講座教授Prof. Dr. Martin Abraham等,并推銷日益進步的臺灣學術環境。參加會議的時間雖短,成果卻十分豐碩。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駐德國代表處再度應邀參加2013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