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里達理工學院校長安東尼·凱坦尼斯和國際部副主任斯蒂芬妮·恩斯蒂斯歡迎馬健入學。
漩口中學永遠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當地政府保留了這一片廢墟,進入新映秀鎮的人們,都要從它的遺址前經過。傾斜的教學樓如失去血肉的骨架,同四周一堆堆殘磚斷瓦破預制板默然相對,向人們證明著這里曾遭受過巨震。
而從這里走出的震后余生的孩子們,正奔向自己的人生新天地。
“由于你杰出的英勇和無私”
地震時漩口中學初三班班主任劉燕燕老師,如今在新建的汶川縣七一映秀中學任教。聽說記者來尋訪當年“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馬健的近況,她匆匆趕到校長辦公室。
“馬健已經進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學習了。”她說,“2011年11月拿到的錄取通知書。”
記者一眼就認出了這位快言快語的老師,她有一張照片正掛在學校宣傳欄里。那是大地震后不久,她滿臉焦慮,左手捏住一頂草帽右手抓著一瓶礦泉水,帶著一群年輕學生在趕路。照片的說明為:“同學們,就要安全了!忐忑不安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奔赴紫坪埔大壩。”
馬健正是劉燕燕所帶班級的學生。七一中學校長熊作富說,當得知同學向孝廉沒有跑出來時,馬健悄悄離開,摸黑回到隨時可能坍塌的教學樓邊拼命呼喊,聽到向孝廉的回應后,他發瘋似地用手刨了4個小時,把同學從廢墟中背了出來。
2008年10月,馬健被保送進四川省內一流的成都石室中學讀書。高一寒假期間,被馬健事跡所感動的旅美華僑趙銳,為他爭取到了免費赴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參觀交流的機會。
“我不是英雄。”馬健的自我介紹,讓這所美國南部著名理工學院的校長安東尼·凱坦尼斯感到驚訝。面對中國少年的謙遜,他掏出名片,在背后簽上了“scholarship”。他告訴馬健:只要托福達到90分,學院就提供全額獎學金。
“最后馬健的托福成績沒有達到這個分數。”劉燕燕說,但學院還是錄取了。專程抵成都的學院特別代表約翰·湯姆斯對馬健說:“由于你杰出的英勇和無私……”
在震后5年的這個下午,劉燕燕仍記得當年小馬健那一臉的純樸。“震后第三天,他就把所有的課本整理齊全,放在我的面前。而他父親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劉老師,孩子什么時候能復課……”
“他不是因為是‘英雄少年’而得到我們善待的,”劉老師一字一頓地說,“是他的樸實,打動了我。”
這是一個生長在貧窮農家的孩子。“相處3年的同學不能不救,而余震,并不比小時候采鮮竹筍時行走在懸崖邊坎坷山路上來得更險。”馬健說:“當時其他同學也在救人,如果不是劉燕燕老師跟媒體提起,自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如今,21歲的馬健正在佛羅里達理工學院攻讀生物工程專業。“這個專業對環境、人類都有益處,將來就業前景也比較好。”
“他會回來,他舍不得這里”
當年從地震廢墟里救出多個同學的羌族少年楊松尚,如今已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去年12月12日,他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2009級在讀大學生的身份應征入伍。
“我跟他提起過,可以到軍隊上去鍛煉一下,沒想到真的驗上了。”新兵連電話不便,記者找到松尚的姐姐楊濟銘了解情況,她為弟弟能成為解放軍中的一員感到高興。
“上個星期天剛打回電話,說一切都好。我就說家里的大櫻桃熟了,你吃不上了。”這個講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羌族姑娘說:“吃苦我倒不擔心他,怕的是他性子靦腆,同戰友搞不好關系。不過,他說不存在。”
當年任漩口中學高二班班主任的高攀利老師,忘不了楊松尚在震后煙塵中的呼喊:“先救女生和傷重的同學!搬預制板算我一個!”當高老師要回頭去搜救兩名失蹤的同學時,時任高二班班長佘友富舉手跟上:“大家都死過一回了,還怕什么,回去救!”
記者撥通佘友富的電話,他正在上海復旦大學的學生宿舍里。同好朋友楊松尚一樣,他也選擇了社會工作專業。
4年前,他獨自一人,生平第一次坐幾十個小時的列車來到上海。第一次考試下來,看到與同學們的差距后,他開始請高年級的同學給自己補習。“當然,我會付一些費用。”電話那頭,他呵呵地笑著。
復旦大學和故鄉漩口中學提供的獎學金和助學獎,湊起來正好可以把學費和住宿費交齊,他勤快地干著雜活,以補日常之需。“這里同成都比,生活節奏太快。實習時一大早去坐地鐵,都有擠不上車的感覺。”不過,他說已經習慣。
這是佘友富在復旦大學求學的最后一個學期,畢業論文準備探討有關農村養老問題。他已經在這個世界聞名的大都市里找好了一份銷售工作。“有經濟方面的考慮,畢竟4年下來花了太多的錢。另外,也是讓自己不要放松下來。一個人,放松下來很快會垮下去的。”
現在,佘友富已經可以比較輕松地回憶當年的一切。他同高攀利和楊松尚保持著聯系。“我們就是好長時間不講電話,坐在一起也有那種特別親切的感覺。”
高攀利在那次地震中失去了正在映秀小學任教的妻子。當年上初一的女兒,如今已經上高二了。“健健康康,堂堂正正,學有所成后,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好好的生活。”這是他對女兒的期望。
2011年3月,由“特殊黨費”捐建的“七一中學”正式投入使用,原漩口中學師生全部轉入這座按“八級抗震、九度設防”標準建起的新中學。
作為新中學的第一批畢業生,以理科榜眼的優異成績升入四川大學的藏族小伙子楊志良,目前正在電子信息工程系上二年級。他的弟弟,去年也考入了西華大學。
“我現在的想法,就是努力學習,盡快畢業找一份工作幫助家里。” 小楊把兩年后的工作地點定在成都。新近發生的蘆山7級地震并不能動搖他的決定,“別的地方也會有自然災害,地震不會影響我們對生活的信心。這里是家。”
計劃中,佘友富將在5年后返回四川,“那時我會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能力,我要回去創業。”
后年,服完兩年兵役的楊松尚將重返南開大學繼續完成學業。“他會回來。爺爺奶奶從小看著他長大,他舍不得這里。”楊濟銘對弟弟有著十足的信心。■ 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綦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