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俄國議會與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聯手預防偽造論文 2013年04月23日 12時訊
俄羅斯國家議會教育委員會主席維亞切斯拉夫?尼科諾夫週三(4/10)表示,「國家議會和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將密切合作,制訂防止未來出現偽造學位論文的辦法。」
尼科諾夫說,「教育委員會的立場是捍衛頒發學位的純正性。委員會擬與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緊密合作,制訂法規,預防學術論文和全博士論文偽造的情形出現。」尼科諾夫表示,「新教育法將于9月1日生效,其中規定新的三級高等教育,未來沒有經過這些程序將無法進行論文答辯。」尼科諾夫認為,這將提升對學術培育工作的要求。
尼科諾夫強調,「新教育法明文規定,授不授予學位的期限將從3年提高到7年。整體而言,這項制度應設計在答辯前,而非之后,即能判定其是否抄襲。學術委員會將承擔學位論文審查的絕大責任。」
譯稿人:駐俄羅斯代表處教育組資料來源︰俄新網2013.04.10. http://ria.ru/society/20130410/931870515.html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