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診斷標準不統一 德特殊學校依舊爆滿 2013年04月12日 12時訊
在大力推行融合教育的德國,平均有四分之一的特殊學生就讀于普通學校,可是特殊學校的人數卻依舊爆滿。德國教育經濟學家Klaus Klemm針對這種情況進行了一項研究。
2008/2009學年度有18.4%的特殊學生就讀于普通學校,如今這個比例已提高到25%。令人訝異的是從前只有4.6%的學生就讀于特殊學校,而今這個比例上升為6.4%。Klemm視這種現象為一個危險訊號,他提及:「只要普通與特殊學校雙系統存在,要達成真正的融合就會非常困難,因為特殊學校握有共同教學所需的重要資源」。簡單的說融合應該透過接受更多的特殊學生來達成,不是經由關閉特殊學校來實現。
柏林教育學教授Ulf Preuss-Lausitz的調查也與Klemm的假設吻合。這種情況會讓人把只屬于"輕微殘障"的學生做出過度嚴重的診斷。2001年時有0.4%的學生被確認為"情緒及社交障礙",到了2010年時這個比例已經升高了一倍。許多學校非常積極地為融合教育爭取資源,Klemm提及:「他們很可能為了這個目的而對學生做出"特殊"的診斷」。除此之外,對于特殊學生比例的大幅提高還有另一個解釋。從前學校對于學生的診斷通常較為保守,他們想方設法地盡量讓孩子留在普通學校,因為有四分之三的特教學生無法完成學業。德國各邦文化部長會議 (KMK)主席Stephan Dorgerloh(社民黨)認為教育當局應該避免不當的鼓勵與刺激,他特別強調:「資源分配不能和診斷結果有所牽連」。
德國各邦對于特殊學生的診斷標準也不是非常統一。在Mecklenburg-Vorpommen有10.9%的學生被診斷為需加以輔導;而在Rheinland-Pfalz卻只有4.9%。甚至在同一邦內的不同地區都出現不統一的現象,因此Dorgerloh主張各邦對此要有一個共同的標準。談到特殊學生回歸到一般學校的比例,各邦的差異也很大。Schleswig-Holstein高達67.1%而Niedersachsen卻只有12.4%。若從學習階段的角度來看,融合教育(特殊學生在一般學校就讀)的參與度是年級越高比例越低,國小階段全德國平均為39.2%,到了中學這個比例降為21%。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