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3月29日電29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南開大學的校園里,一群留學生在周恩來雕像前放起了風箏。原來,清明將至,南開大學中國文化體驗中心特意將留學生組織起來,通過繪制、放飛風箏,來共同感受中國的這一傳統節日。
南開大學民俗專家鮑震培教授介紹,清明大約起源于周代,距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年多的歷史,也是唯一一個與“節氣”合一的節日。每到清明,便有“培墓”、“祭拜”等風俗,人們也會趁清明時節舉行放風箏、打馬球、踢蹴鞠和春游等活動。
天津民間藝術家于全順受邀為留學生們現場演示風箏制作過程,隨后還下發了“毛坯”風箏,供留學生們親手繪制。這些“老外”們顯得異常興奮又專注。
來自俄羅斯的Siana笑容滿面:“我以前從未放過風箏,這太棒了。我要學會制作風箏,然后回國教給我的家人和朋友,我要將中國的風箏帶回俄羅斯。”
英國留學生Jonathan已經來中國一年多了,他曾經特意學習過中國畫,這次繪制的風箏也格外細致生動。
一組日本的留學生則在風箏的兩翼分別畫上中國和日本的國旗,中間還寫上“好朋友”的字樣,表達心中美好的愿望。
哈薩克斯坦留學生Higerm說,她十分喜歡中華文化,在南開大學已經體驗過春節和元宵節,這次又體驗了中國的清明節,她還期待著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她表示一定要在中國學好漢語,以后學成歸國后才能有一個好的發展。
當親手繪制的風箏放飛上藍天,南開大學的留學生們高興地笑著,鬧著,相互追逐著,仿佛回到了童年,他們還用新學的詩句來應景: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