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更有機會申請到美國名校
●徐先生,兒子小博為北京某重點中學優秀學生,獲得美國TOP50頂尖中學錄取
“原計劃讓孩子到國外讀大學,后來覺得能申請到國外名校的機會越來越少。國外大學對中國學生的資質、文件持懷疑態度比較明顯。”根據新聞報道和國外朋友反饋的信息,徐先生決定把孩子的留學計劃提前。
徐先生坦言,剛開始也有顧慮,但考慮到兒子小博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比較強,雖然性格不算開朗,但交往的能力也不賴,“對錢的管理能力也不錯,每月給他開固定的‘工資’,他自己決定怎么花,交通、伙食、同學交際這些費用都從里面出”。
小博從初一開始,就決定要出國讀高中,準備工作從英語開始。徐先生說,小博沒上過英語培訓班,“早就跟他說好,不報班,自己背《新概念》,鍛煉他有計劃地自學。”為了強化口語和寫作,徐先生在初一給兒子找了個外教,“2年里,一直保證每周2個小時學習,主要是提高口語、寫作,效果非常好,外教的影響不光是英語學習,兒子看問題的思路、觀點也受美國老師的影響很大。”
申請之后,徐先生一家趁著春節時也去了幾所美國學校實地考察,“感覺很好,不同的學校氛圍不一樣,有些學校更關注學習,分數要求高、學習競爭也很厲害,我不希望孩子進這樣的學校”。
徐先生認為,在中學階段,除了學習,感受生活,學會待人接物更重要,所以他會給孩子選擇一所相對寬松的學校,“排名不是最終決定因素。”最后他選擇的區域是美國東海岸,主要是紐約州、麻省、賓州,“氛圍比西部好,大學資源也比較集中。”
“我們跟兒子分析,頭3個月會是最困難的時期。他自己也談到了,生活環境的改變,可能會面對一些歧視,包括跟別人的習慣、宗教的沖突,他已經有了思想準備”。
徐先生沒有考慮去陪讀,“我們為他這4年中學、4年大學準備400萬已經有難度。今年美國私立中學的費用也漲得很多。其次,更想讓他去鍛煉自己。”
3 尋回孩子的藝術修養與天賦
●趙女士,女兒小雨在西安某中學上初三,15歲,獲得美國TOP80中學錄取
“小雨的愛好特別廣泛,5歲開始學小提琴、校運動會上經常能拿獎,也喜歡畫畫,寫東西比較犀利,希望自己以后能當一名記者。”趙女士覺得,應試教育讓孩子丟失了藝術修養和天賦,“她的愛好到上了初中就都不再繼續了。”
趙女士和丈夫自己創業,家庭經濟寬裕,丈夫特別想讓女兒去國外讀書,“我們想過移民美國,但還沒能成功”。與此同時,朋友的反饋也讓小雨爸爸更堅定了想法,“他有一些朋友,孩子在美國上學,都說去得越早越好。”
而小雨也希望能去國外讀書,自己能多做點事情實現自我,這種愿望在去年參加過一次海外游學之后變得更強烈,“她經常跟我說,覺得同學都為了考試拼命,很可憐。未來無非是上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趙女士說,小雨的班主任也建議讓女兒出國,覺得小雨比較獨立,喜歡自己處理問題、遇到困難都能獨自承擔,性格也比較積極,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強。
因為高中留學的決定比較倉促,小雨的留學準備從去年8月才開始,在今年激烈的競爭中,80多分的托福成績也讓她在申請時多了一些劣勢。而最初找的留學中介因為對美國中學申請不熟悉,也讓小雨錯失了很多機會。好在換了一家之后,小雨如愿收到了7所學校的offer。
現在,最終的決定還沒作出,“我想讓她去其中一所,那所學校有朋友的孩子就讀,反饋很不錯,但她堅持要去另一所更有個性的學校,因為她覺得那個面試官問的問題很犀利,一針見血,很合她的胃口。”趙女士有點無奈又有點欣賞女兒的這種獨立思考能力。
經驗分享
不替孩子做決定
●肖堰,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女兒現就讀美國私立中學10年級
與孩子從小溝通,不替孩子做決定
不強調應試,但從小加強學習語言
鼓勵孩子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其獨立性
適當進行挫折教育,培訓孩子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從女兒小時候,我們就告訴她,有出國學習這一選擇,我們希望她有一段在國外學習生活的經歷,知道世界上不僅有中國這樣的學習、生活、看問題的方式。
從小學開始,我們沒有讓女兒上過奧數班,但語言學習比較早,強化較多,同時更多注重能力的鍛煉,比如鼓勵她去組織活動,在人大附中讀初中時,她自己寫稿、編雜志、拉贊助、義賣。從小到大,在日常生活中,我都會特別注意訓練女兒自己調整心情的能力;同時,我也不斷提醒自己把握好度,絕對不能替代孩子做決定,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而我自己不論遇到生活矛盾還是工作挑戰,也會經常在女兒面前自我反省,這也給女兒樹立榜樣。
決定是否出國讀高中時,有一段時間我很糾結,也咨詢了很多人,包括駐外使領館熟知美國教育的朋友,正在美國讀高中的孩子等。在做出決定前,我讓女兒考慮2天,像記者采訪一樣,給她列出、也讓她自己補充了20個問題,讓她自己去想,去決定。女兒最終選擇出國讀高中。
但15歲出國讀高中,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小的挑戰。收到錄取通知書后,雖然女兒已做了基本的留學準備,但還是覺察到她心底隱隱的不安。因為我也有留學經歷,所以我理解她的擔心是不知道將要發生什么。于是,我和女兒在出國前的2個月里,每天圍繞一個主題,從吃飯穿衣,到同學老師,談了各種可能遇到的問題,商量應對方法,并把討論內容以紀要的方式記錄下來。由于有備而來,女兒留學的最初2個月順利度過。
在美國的第一期中考試后,英語老師直率地對女兒說,“你表面上挺用功,怎么效果不大?是不是有些裝模作樣?”女兒很委屈,但在視頻溝通里,我沒有先表達同情,而是提醒女兒思考,如果被老師誤解,是不是自己溝通有疏漏?一番反思之后,女兒給老師發了封郵件約了見面溝通。再次通話時,女兒告訴我,誤解已被消除了,期末考試時,她獲得了老師截然不同的評語,“你是個百折不撓的學生!”
還有一次,女兒的自信受到了挑戰。一個平時跟她關系不錯的美國同學在午餐時突然用不屑的語氣對她說,“我們都是美國人,你和我們坐在一起有點奇怪。”被朋友輕視讓女兒很難過,在與我的視頻對話里,女兒說,“我不喜歡他們看我的不同眼神。真懷念國內的同學。”我并沒有急于安慰女兒,而是提醒她再列一列“優勢清單”,回想自己為什么“獨一無二”。果然,女兒的來信表明她已通過了這次考驗。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