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美國諾丁漢大學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所在位置:英國,Nottingham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798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語言 網絡課程 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33550人院校地址:The Admissions Office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University ParkNottinghamNG7 2RD,United Kingdom8390
《留美碩士周成程回國從軍:當兵是我從小的夢想》由03月04日報道。即將入伍的周成程(右)與父親在一起
據神州學人報道,周成程,寧波諾丁漢大學在讀碩士生,曾留學(微博)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2012年12月入伍,是寧波市第一位入伍的在讀碩士生。
春節憧憬
春節,應該會在軍營里過了。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軍營過年,整個班都動員起來包餃子做年夜飯。也許很多新兵會是第一次離家過年,可我已不是了,在國外的時候,通常我們的年都是在正常上課中度過的,當然,我們也會在除夕那一晚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做菜包餃子,同學間相互送紅包拜年,在異國他鄉過著屬于我們自己的年。
母親說我4年沒在家過年了,終于可以在家過年了,沒想到又入伍了。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說,雖然有遺憾,但也已經習慣了。在部隊過的年,應該會有別樣的年味兒吧。
當兵是我從小的夢想
穿上綠軍裝去當兵,這個想法我從小就有。
父親有一位軍人朋友,每次來家里做客總是身穿軍裝,走路的樣子也特別有范兒,每一步都像是用尺子丈量過一樣,這種氣質深深地吸引了年幼的我,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顆“當兵”的種子。
漸漸長大后,我得知父親年輕時也有一個軍人夢,但因為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他早早就輟學出去打拼,掙錢供兄弟姊妹上學讀書,當兵的理想也就遺憾地擱淺了。父親未盡的夢想讓我對軍營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學生時代,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升入初中、高中,忙于學業,入伍的事也無暇多想。在慈溪實驗中學讀完高中后,我去了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讀金融專業。這段獨身在國外的日子,重新點燃了我心中當兵的愿望。美國人崇尚英雄主義,大片里塑造的士兵形象都是硬漢,而且不少美國人也覺得在部隊扛過槍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漢。
本科畢業后,我回到家鄉浙江慈溪。2012年9月,我進入寧波諾丁漢大學攻讀金融與投資學碩士學位。開學沒多久的一個中午,我路過食堂,正巧看到食堂門口的宣傳欄上張貼著鼓勵在校大學生應征入伍的海報,然后腦子中突然蹦出想去部隊當兵的念頭。
25歲是入伍的年齡上限,對我來說,2012年是我入伍的最后機會。盡管一直有著保家衛國的軍人夢,但入伍不是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事,我也非常糾結。要中斷學業在部隊服役至少2年,畢竟是挺長的時間。但我一直覺得人生需要不斷積累,多一些經歷總是好的。而且,外在的提升和內在的發展都是必要的,內心的強大并不是說多讀幾年書就能學會,我想去軍營里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強大。
當天晚上,我打電話給父親,向父親提及了自己想去當兵的想法。沒想到,父親非常支持。我記得父親當時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當兵是好事,部隊是鍛煉人的地方,家里支持你”;第二句是“你既然選擇了,這步跨出去了,就要堅定地走下去”。
其實我打電話給父親并不是去征求他的意見,父親一直教育我,路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了就不要后悔。我也一直記著這句話。
父親的支持讓我下定了決心。隨后,我就在學校學生事務處辦公室填寫了申請表,通過目測初檢,并參加上站體檢。
接到入伍體檢合格的通知電話時,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之后,我又通過了政審。我將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軍營里開始我的軍旅生活,圓我的軍人夢。
也有人問我會不會擔心在軍營里吃苦,我告訴他們:“別人能吃的苦我照樣也能吃。”
關于以后的人生打算,我打算先認真服完兵役,然后再完成在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學業,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不好高騖遠。
留學使我學會獨立
當年決定去美國的時候,什么都不明白,懵懵懂懂去了一個新的地方,只知道將會遇見新的人,適應新的規則。或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心里純粹帶著一股對未知事物的新鮮勁兒,跟父母簡單告別后就背著書包,推著行李,上了飛機。
在飛機上,我就開始回味父親的話:選擇了,就別后悔,走下去吧。
由于沒有通過語言測試,我得先讀一段時間的語言課程。剛開始讀語言課程的日子非常枯燥乏味,同時也再沒有老師沒有家長站在背后督促學習,也不用每天順從著從小學、初中再到高中延續下來的課程表過日子。
有一天我在圖書館學習,已經背了七八個小時的單詞,當我望著窗外厚厚的積雪,發著呆考慮要不要回寢室去的時候,父親打電話來了,問我干嘛呢。我說在圖書館,很累。
父親沉默了一會兒,說:“要是累了不想讀了就回來吧,沒關系的。”
那時我在心里就對自己說怎么也要給父親爭一口氣。坦白地講,自己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去,好丟臉,非常不甘心。
時隔幾年,依然會記得那一段時光,現在細細想來,人都是靠自個兒逼出來的,當你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后面的路就沒有那么可怕了。
在國外,獨立仿佛是一種必須的東西。生活上,買個牛奶買個米,大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你也得坐公交車去超市自己背回來。想吃點什么家常菜,就得自己學著做飯,出國前基本不做飯的我也能夠做出一頓像樣的飯了。生病比較麻煩,因為醫院都要預約而且診金高昂,小病小痛就得學著自己解決,若是感冒發燒,也就只能吃藥洗熱水澡,自己煮姜茶發汗,所以在出國的時候,就得備上各種藥,學著自己給自己看病。簡單地說,一切都開始靠自己了。
慢慢的,我也開始適應在美國的生活,交到了非常好的美國朋友,和他們一起學高爾夫、釣魚、射箭、看農場、學習園藝,一起玩滑板,一起開車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學業沒那么忙的時候,我也盡可能地走更多的地方,感受每一個城市不一樣的味道。
我們大學所在的城市埃姆斯(Ames)非常小,整個城市都是圍繞著大學建設的,城市里除了學生和教職員工,就是一些退休老人。在這里,我學會了停車禮讓橫穿馬路的行人,對著陌生人說“Hi”,稱贊同學的每一點努力。在這里,人和人之間非常友善,我們留學生也把埃姆斯稱為“愛城”。
對這一段大學時光,我一直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我20歲出頭最毛躁的時候,能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城市度過。
畢業的時候,我曾一度猶豫是繼續留在美國還是回國。最終還是選擇回國讀研,一方面是因為內心總覺得沒有經歷過國內的大學生活不免是一種遺憾,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最終還是要回國發展,不如提前適應一下國內的環境。
有許多學長學姐告訴我,回了國,會發現國內生活質量沒有國外高,壓力也大,能留在美國發展才是最好的。可是我總覺得,既然打定了主意回國,就不能單純再拿過去和現在,拿國外和國內來做比較。
回國,也意味著要接受新的生活,面對新的挑戰。我不曾擔心什么,對我來說,不一樣的僅僅是,去美國時那份懵懂,在回中國時早已變成了一份躊躇滿志。(口述/周成程 整理/胡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