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首次到法辦理姐妹校交流 2013年02月08日 12時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金鴦校長、向志豪老師率15名學生于2月3日抵達法國,與位于法北里爾市(Lille)的姐妹校Lycee Polyvalent Beaupre d'Haubourdin(美田高中)進行為期15天的兩校交流。這是高師大附中首次選送學生到法國進行海外學習體驗,來訪的15名學生均由法方一一安排接待家庭,讓學生實際體驗法國家庭生活;在法期間并訪問當地Ferry中學、Jules Ferry中學、Parc中學、Haubourdin市政府、博物館、工藝館,進行新聞工作坊、部落格日誌編寫,人物素描工作坊等。臺灣學生在每次活動前后均認真與配對的法國學生研究并填寫學習單,在短短幾天的交流中,已與接待的法國學生建立深厚友誼;法國學生也表示臺灣學生又酷又用功。此次活動對于擴展高中生的國際視野效果豐碩。
本次交流的源起為駐法國代表處文化組101年7月籌組法國華語教師研習團赴國立中山大學進行為期2周的培訓課程。法國美田高中華語老師Chloe Cattelin為當時團員之一,對首次到訪的臺灣所展現的活力、自由、開放與熱情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因而在培訓期間親赴高師大附中洽談交流之可能性,返法后則極力促成兩校交流。Cattelin老師并專程參加駐法國代表處在里爾近郊舉辦的國慶餐會,與呂大使交換意見,隨后齊公使王德及陸組長美珍更于101年12月親赴該高中拜會高勒(Pascal Colleu)校長,展現我方對本案的重視。
駐法國代表處呂大使慶龍為歡迎遠道而來的臺灣同學,并為即將于4月回訪高雄的法國學生做行前準備,特于2月6日在代表處自助餐會前親自簡報臺法經貿、教育科技等實質關係交流現況,鼓勵學生把握機會培養競爭力及國際視野,并竭誠歡迎法國學生到臺灣感受傳統中華文化、美食及滿滿的人情味。
法國漢語教學總督學白樂桑(Joel Bel Lassen)先生也特地到場與會,以示對于此次臺法青年交流之重視;他對臺灣的中文教學環境讚許有加,并透露可望于近期在科西嘉省成功開設中文課程(按:科西嘉為迄今全法惟一尚未開設中文課程的地區)。高勒校長則特別感謝代表處盛情歡迎,并強調華語世界的潛力與機會為法國高度重視,該校學生均積極投入中文學習,也期盼明(2014)年仍能率領兩校互訪學生再度訪問代表處。李校長除感謝駐法代表處盛情接待,也保證法國美田高中于本(2013)年4月回訪時,全校師生一定會讓法國朋友感受高雄最熱情的接待。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首次到法辦理姐妹校交流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