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高教部宣布將廢除高教研究評量局 2013年02月08日 12時訊
法國高等教育暨研究部長Genevieve Fioraso于去(2012)年底大學校長會議(CPU)年度餐會上正式宣布將廢除高等教育研究評量局(Aeres)。她表示:「希望由另一個根據獨立、運作過程簡捷、具科學正當性與透明度等原則重新打造的全國性評量機構來取代Aeres」。她表示將實施一套通用方法,確保研究團隊的評量品質。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國家衛生暨醫學研究院(Inserm)...等大型機構將由同級機構評量。
在2004年法國研究整體狀況報告公布后, 2006年研究計畫法設置了Aeres此一獨立機構,負責評量所有研究機構與組織,以及高等教育機構的課程與文憑。但自設立以來,Aeres便始終是眾矢之的。局長Didier Houssin表示:「最嚴厲的批評主要來自CNRS、Inserm和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員。」事實上,飽受批評的并非「評量」本身,而是實施評量的方法。Aeres被指責為自大、官僚化、吹毛求疵,行事作風更像是「評分」機構,而非評量機構。
在2012年11月底舉行的高等教育暨研究聽證會中,某些反應相當激烈。Inserm研究主任Yehezkel Ben-Ari便批評:「Aeres的態度是帝國主義的!在機構數量上,法國已經打破所有記錄,既浪費金錢,又顯得可笑。混合研究小組(Unite mixte de recherche,注一)并不需要Aeres,各組織的訪查委員會就能進行評量。至于其他研究團隊,大學校長可求助小型私人機構來進行評量。」
法國科學學院(Academie des Sciences)更要求廢除此機構,由直接依附大學與研究機制的評量機構取代,并加入獨立的法國與國際專家。院士Bernard Meunier強調:「這不是本能性的膚淺反應或紙上談兵的想法。而是研究工作深受官僚主義之苦。研究人員花費許多時間在填寫文件上,別再把他們當做秘書了!」他認為,對習慣于被評鑒的精確科學領域,Aeres應該倚賴既有資料,而非重新要求相關資料。Aeres局長Didier Houssin則表示:「我們不想單獨承擔所有評量缺失的責任。」他并強調外部評量的必要性,指出這符合歐洲標準 :「自設立的第四年起,Aeres就被納入歐洲認可的評量機構。」另一項批評則指向公開分數。每個研究單位、每項學程(學、碩士)與每個機構都依據A+到C的等級被評分。社會學家Christine Musselin觀察到:「分數公開的作法令許多教學團隊擔憂并因而動員,因為這將直接影響聲望,從而影響教學單位吸引力與研究補助費的發放。這項議題已經重要到某些校長會在Aeres專家到訪前舉行排練,以做好萬全準備。」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Serge Haroche也倡議「機密性」。公布分數在教師-研究員間引發的另一項反彈是,這種作法可能導致校長廢止分數不佳的學程或研究計畫。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高教部宣布將廢除高教研究評量局 在評量人員方面,貝爾福-蒙貝利亞科技大學(Uuniversite de technologie de Belfort-Montbeliard)科技史學家與教授Sophie Chauveau也指出對評鑒人員與被評鑒者來說,程序都相當繁複:「我邀請了數位研究員-教師來擔任評鑒專家。他們或因任務太重,或因反對Aeres而拒絕。但在被評鑒者方面,提供文件、接待專家...等任務是由一、兩位人員(通常是研究機構負責人)承擔,也顯得沉重。」她認為,Aeres固然是「可臻完善」的機構,但對于「研究人員的自我界定、掌握指標、提問、與了解其他研究團隊是很有用的。」最近,Aeres表示已經做好改革的準備,特別是在簡化及減輕評量文件、讓學生參與評量過程方面。在分數方面,Aeres雖然反對刪除分數,也同意將針對此問題進行討論。不過,在高教部決定廢除此機構后,這些都不再有必要!注一:混合研究小組(Unite Mixte de recherche)是由高等教育機構(特別是大學)或研究機構中的研究室簽約組成的行政單位。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高教部宣布將廢除高教研究評量局 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