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亞裔美籍學生質疑名校對于亞裔學生的門檻是否較高 2013年02月08日 12時訊
麥克?張 (Michael Chang)在過去的30個禮拜里努力準備著SAT考試,借助于許多的輔導課程以及模擬測驗,他努力成果是高達1,430分的成績。然而這位湯瑪仕?伍頓(Thomas S. Wootton)中學的應屆畢業生發現,亞裔美籍的大學申請者必須比他們的白人同儕多考140分才能有相同的機會進入名校,這得來不易的1,430分看來只和白人同學的1,290分同等價值。亞裔美籍學生在大學入學審核中有較高的門檻的這件事一再引起廣泛注意。
不久前,美國教育部又針對普林斯頓大學是否有歧視亞裔美籍申請者進行調查。最近的一本書「隔閡不再,未臻平等:頂尖大學入學申請與校園生活中的種族和階級現象」(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 Race and Class in Elite College Admission and Campus Life)也報導了這困惑著張同學的不公平制度,檯面下盛傳,來自亞洲以及亞裔美籍的大學申請者比起與他們條件相當的白人申請者較難進入好學校,這個「懲罰」相當于滿分1,600分SAT考試中的140分,相關媒體也指出,許多亞裔美籍學生決定在申請過程中將不選擇表明族裔。
伍頓高中的學生們把這個現象視為生活中的無奈,事實上是不公平的,但是他們卻無力改變,即使學校顧問以及入學審查相關單位試圖提出一套解釋,堅稱這個不公平現象絕對「沒這回事」,但是學生們仍不相信那些「絕無不公」的說辭。十幾年前,美國教育部就曾經調查當時哈佛大學對于亞裔美籍學生的歧視,調查結果顯示,雖然該校有一些特惠學生運動員或是校友子女的不利其他申請者現象存在,亞裔美籍申請者的低錄取率并非源于偏見或是「限額」(quota)的歧視。然而至今申請考生仍不清楚事實是什幺。所謂「限額」或可說是差別待遇,仍繼續發生在張同學以及他在伍頓中學的亞裔同儕身上。位于華盛頓州經濟富庶的郊區,伍頓中學是一所很具競爭力的學校,幾乎所有學生都能順利畢業,該校98%的畢業生不是去念大學就是去從軍。該校也被「新聞周刊」(Newsweek)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評比為美國頂尖中學之一,在全校2,313名學生中,三分之一都是亞裔,十幾位愿意與記者談論大學入學問題的學生一致共識是,他們若想要進入不錯的私立大學就必須表現特別杰出,因為他們以及他們的父母感覺到自己面前的門檻比其他人高。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亞裔美籍學生質疑名校對于亞裔學生的門檻是否較高儘管伍頓中學的亞裔美籍學生曾和家人或是朋友談論到這個雙重標準,但是很少人會正式與學校委員會討論此事,更沒有人把這問題向今年秋天到學校拜訪的近200所大學院校代表提出質疑。雖然會在意差別待遇,但是這似乎不影響他們對于目標大學的選擇。對這些學生來說,這只是身處于入學申請這黑箱作業且壓力大的過程中,另一不可思議的謎點而已。那些體認到制度不公平的學生中,有些人說他們可以體會那些好的私立大學打造多元化的學習環境的心意,畢竟這對他們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為了營造一個多元化的學校就需要拒絕錄取一些非常優秀的亞裔美籍學生,實在讓人扼腕。
伍頓中學辦理入學業務的大學生涯資訊顧問林達?希區柯克對于此事有不同的看法,她表示,對于學生感到面臨雙重標準非常驚訝。希區柯克小姐認為,大學評估申請者是根據高中表現,并不會把所有亞洲學生放在一起評量。「不再隔閡,未臻平等」(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的作者之一,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湯瑪士?埃斯彭席德指出,入學委員會在評估申請者時,除了SAT成績外,也會考慮到更多其他資訊及變數。前述所指140分的差異來自于五所不具名私立大學根據一些學術變數的資料例如學生GPA及學生是否為運動員或是校友子女等,這也多少解釋了并非只依據族裔而造成了差別待遇,但是這當然也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康乃爾大學入學委員李?梅爾文承認,學校不可能錄取每一個符合資格的學生,所以學生在申請過程會懷疑不公平是正常的。維吉尼亞大學學務長格雷戈里?羅伯則表示,該校盡量避免對于申請不公平的質疑,但是入學委員會其實很難知道未錄取學生的所有質疑點。而學生們會以族裔為話題,到底對釐清問題有利或有弊,應是見仁見智。
(譯者:潘宜欣)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亞裔美籍學生質疑名校對于亞裔學生的門檻是否較高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